女儿是在八岁那年跟我来澳大利亚定居的。当时她刚在国内读完了小学一年级。之后,每周在周末的中文学校读几个小时,有时看看中国电视剧,听听中国歌曲。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英文水平越来越好,中文水平就远远不够了。在澳洲,中学毕业考(同时也是高考)时,中文是可以选作一门外语来考的,而且因为中文比较难学,为了鼓励更多人学习,高考计算分数时,是有额外加分的。这一措施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尤其是华人家长,利用家庭中的中文背景优势,让孩子轻而易举掌握了中文的听说。再加上平时学校的中文课和周末的中文学校补习,很多学生在高考中凭借流利的外语(中文),取得了高分。当然,其他科目也必须要学好!这样问题来了:那些没有任何中文背景的外国人,全凭学校学那么一点,跟母语就是中文的学生一起考试怎么能考得过他们?所以为了相对公平,考试难度分为三等。外国人和海外出生的华人孩子为第二语言组(大家马上可以看出还是不能平等),女儿在中国出生,上过学但时间不长,所以考试的分组在第二语言高级组,难度中等。其他中学时才离开中国的学生分为第一语言组,难度最大。考试中有一项口试,是单独进行的。以女儿这组为例,是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专题研究(与中国文化有关),找资料事先学习一段时间,做好准备。口试时先由考生报告自己学习研究的内容,然后二位老师围绕这个专题提问,考生回答,整个过程十几分钟。研究虽然不要求有多深,主要考察学生的发音及口语表达水平,但这对于平时不说中文的孩子来说,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女儿选择的题目是《七夕》记得我帮她从几个方面进行的准备。第一是从神话传说角度,说明《牛郎织女》是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其他三个是《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传》。为此我让女儿把四个传说都搞清楚,能够讲出来。还背诵了一些相关的诗词,比如秦观的《鹊桥仙》,古诗十九首里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第二是七夕的民间习俗,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风俗不同。她重点讲的是胶东半岛的“种巧芽儿”,穿针乞巧,做巧果等。这方面她收集了很多图片贴在纸上 ,考试时可以展示。第三,从“东方情人节”的角度,比较了与西方情人节的异同,从而引申出东西方爱情理想的不同,比如西方追求热烈奔放,东方追求天长地久。最有意思的是,考试那天,除了可以带一些图片,还可以带一些实物。于是,我就做了一些巧果(油炸的甜食)让她端着进考场。事后我有点儿后悔:当轮到女儿考试的时候,天近晌午,两位考官又不能吃,白白引出馋虫来,心情一定不爽。事情过去近十年了,女儿早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但七夕对我和她都有了一层特别的含义。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