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时候用君子之交的规则,认为对方都该出手帮助。做安利时,为了让他人和我一起做安利,列出了沟通名单,其实好多人都不常联系,幻想着可以抱佛脚能实现华丽转身,岂不知道这个做法太过功利,自己认为好的,不代表其他人也认为好,再说己所欲也,也不可强示于人。希望走捷径,结果都是徒劳。
这些年做建材,主要精力都用在打理生意,有点时间还想看书听课提升自己。很少去做建立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没有事基本不联系,之前来往密切的老朋友也都没有再花时间去经营,当想起来去联系发现已经疏远,后悔晚亦。我属于反应迟钝性的,比如当对方主动给我联系时,我往往没有做好回应的准备,随便的两句话就把人家给打发了,或者干脆就不去积极回应,冷落了对方,就这样失去了很多的朋友,当初是人家看得起我给我联系,随后不再联系了。之前每年还发信息打电话拜访,过后感觉过于做作,没有深聊的话题,就渐渐放弃过节问候的做法。
从现在回看这二十多年来,发现自己举目无友,除了工作来往密切的几个人,剩下几乎就没人了,通信录和微信里有很多人,可放在那就是摆设。
归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也没有维持社会关系的习惯,另一方面是自己不懂得如何去经营关系,把握不好关系的尺度。人际关系就像信任账户,账户里没有及时存钱,取的时候自然就取不出来,即是取出来也是透支。人际关系过分透支,最终的结局只能是信用记录受到影响,都明白和银行的信用去积极维护,而往往忽略人际之间的信用账户建立。
建立关系好像不是请客吃饭这么简单,好像也不是过年发条微信就算是用心经营了,更不是来几句有礼貌的话就算是维护了。好朋友是能占据对方内心的位置的人,而不是过客,更不是交易。
提升自己的实力是发挥自己价值的基础,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建立人际关系更是提升成功几率的关键。
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不是人人都实用,对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积极互动,互动加深了解建立信任。之前一篇笑来老师的文章叫放弃无效的社交,误导了好多人,也包括我。做一个超级个体,随时拔插是当代人的愿望,但也不代表必须成为孤家寡人。资源共享,发挥比较优势还是必须要与人合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