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是职场上没有友谊,而是你们之间并没有友谊
最近被朋友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职场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友谊?”之所以她会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是缘于一场孽缘。
就在几个月前,她跟同公司不同部门的一个女生A“好上了”。因为工作有交集的原因,她会常常跟A有接触。一来二去两人就熟了起来,平时也会凑在一起聊聊天,中午一起到楼下吃饭。
女生的“友谊”似乎从各种八卦中滋生得最为迅猛,借着聊公司里各种男男女女的八卦,两人的关系越发密切。我的好友,自然已经把A划为了朋友的范围。
不过,两人还没好上多久呢,故事就出现了转折。A为了拿下一个客户,私自越过了流程规定的步骤,跟客户定下了协议。这事儿爆出来后,她为了给自己脱罪,先斩后奏地发送了一封邮件抄送给各个老大,说是因为我这位朋友配合不当,她为了挽救客户才出此下策。
我这朋友不幸躺枪,还不知道得罪了谁,朋友?自然做不得了!万分恼怒的她,只好找我倾诉,想知道这“水那么深”的职场中,是不是每个人都得提防,根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友谊呢?
可仔细想想,他们俩是所谓的“朋友”吗?
社会学家对“友谊”进行研究,发现两个人能够发展出友谊的条件是:
1、有亲密接触的机会;
2、有互相吸引的特质;
3、有感到安全放下防备的自我暴露。
我们常常会因为“地缘”的原因,因为处在同一个工作场景、城市、居住地……而和一些人有频繁接触的机会,我们会误以为这种亲密接触,就足够证明我们是朋友了。
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地缘”条件,我们还能够认同是我们朋友的人,到底还有多少?
A和我的好友,她们俩就是典型的因为“地缘”产生的“职场中的社交关系”。因为人都有交往、建立情感交流的需求,因此,我们会同认识的人,进行寒暄,聊一些公共话题。但只要还没有深入到彼此因为某些特质互相吸引,达到自我暴露的地步,那么说成为朋友,都还早了些!
2.你朋友圈的好友很多,真正的朋友很少
我还有一个朋友,因为经常参加很多线下的兴趣活动,认识了很多“好友”。朋友圈的人数没有7、8百,也有5、6百人了。
可就是最近过生日的时候,她想来想去,邀请来的朋友,还凑不满一桌12人,不由得心生感慨:“朋友圈的好友很多,可真正的朋友很少。”
其实,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成为朋友的条件。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一次活动而认识的朋友,一旦活动结束后没有再进行接触的机会,那么两个人当然只能停留在认识的阶段,连朋友都称不上了。
所以,去参加交友活动到底能不能交到朋友,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事情。如果你抱着参加一次活动就能结识到朋友的期待,那么希望你期待落空的时候,不要失去了交友的信心。
不过,即使你很努力地想尽量多地去维持友谊,“150定律”也会告诉你,你自己的生理条件就已经限制了你交友的数量。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邓巴研究发现,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的社交网络人数就在150人左右,你的大脑新皮层决定了你只能有这么多的朋友。而这150人只能算作是1年内有过联系的好友,真正的好友你只会拥有4.1个。
邓巴的研究论文《Calling Dunbar’s Numbers》中指出,我们的好友结构,就像一颗洋葱,最核心的密友只有4.1个,再往外一层的好友可以有6.9人,第三层是18.8人,最外一层是99.1人。(论文地址:http://arxiv.org/abs/1604.02400?context=cs.SI)
外圈的好友可以说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核心的好友有更强烈的情感联系。毕竟维系关系而产生的自我暴露、亲密接触是有限的资源。
3.为什么这个时代,越来越难交到朋友?
按理说这个时代,不应该越来越难交到朋友。过去,我们的朋友范围只能被“地缘”“血缘”所限定。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跟几十里滴之外的某个村的小伙子有交往、了解、产生友谊的机会。
而现在不仅交通便利,2小时可以跨越省份。况且两人即使不在一个地点,也有各种可以交流的机会。按理说,这是一个更能够结交好友的时代。
但同样的,因为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有太多可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有太多有趣的事情在互联网上发生,有太多有魅力的人我们能够接触到。所以,可能反而会觉得去了解身边的、现实中的人是一件没有吸引力、很无聊的事情。
对于许多大龄女青年来说,国民老公“宋仲基”颜值高身材好,当然比现实中的“很现实的男人”要有吸引力得多。一天到晚在家窝着看韩剧,比跟好友出去唠嗑更有精神上的享受。
不过,我相信,情感上的需求一定还是会促使我们走出去,去结识朋友,去表达我们的情感。
记住,朋友本来就不会太多,但如果真的碰到特别优秀的人,那么就多去创造接触的机会,并且适当地通过自我暴露、表达自己的情感,来传达你对TA的信任。而这些,这不但适用于友谊,也适用于爱情。
你终究会懂得哪些人是你的朋友,哪些人你只是社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