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问答:领导接到告状信该怎么处理?
本周课程复盘:
导论课,我主要是用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概念:破局,来帮助大家建立一个关于管理学的基本认识。
我们为什么需要管理学?德鲁克说,就是因为我们需要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并且要把事情做对。所以,管理学是一个分析、权衡和决策的学问,分析、权衡和选择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破局而出。
第二节课里面,用人和资源的关系来定义中国人所谓的“局”,并且与大家分享了三种破局的方法。破局,其实就是解决问题。
课程里面隐含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目标。没有目标,其实就没有管理学存在的意义。
从同学们的很多留言里面,发现一些人的目标感不清晰,所以,有时会被问题所困,因为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也就不知道该怎样找寻方法。所以,请大家记住,要想有效地使用管理学的智慧,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目标。
第三节课,讲了科学管理的逻辑。
科学管理的早期就是机器管理人、或者说是生产线管理人,其实后来就是制度管理的逻辑。在我看来,管理制度,就是软性的生产线。很多人现在讨论是制度重要、还是人重要的问题,我认为本质上和机器管理与人的自身努力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这一讲,是为后面讲授人与行为、领导力、团队等内容做铺垫的。
第四节课,讲了借势的问题,实际上是为竞争、客户、战略等等内容做铺垫的。
本节课要告诉大家的是:管理问题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商场竞争的,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来找寻策略和答案。比如,如何辨别时机。课后的阅读材料,来自于一本叫做《时机问题》的专著,是一位美国专家的开创性著作,后面我会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每个人借什么势,情况会不同。但是,使用方法去辨别机会窗口是重要的,管理学就是要教给大家这样的思考。《时机问题》是2014年的新书,反映了管理学界最新的研究水平。
本周五节课,讲关系文化的正面价值和负面意义,提出用业绩文化来对冲关系文化,这是课程的一个方面。其实,我提到管理是一连串破局的过程,这个观念更重要,我想强调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动态性。
总之,导论课目的是为了帮你建立一个管理学的框架。
案例分析:宁老师结合一位同学提出来的给单位领导告状的事情,分析如何处理,案例是~
两家事业单位A(自收自支单位)和B(全额拨款单位),A单位一共13人,有4名编内人员:主任、副主任甲、2名科长,带领9名外聘员工; B单位一共12人,全是编内人员:副主任乙、2名科长、9名职工。 现在A和B已经合并成C(差额拨款单位),格局是一正、两副加四科长。A单位主任出任新单位一把手,称呼仍是主任,两名副主任分别是以前A单位的副主任甲(分管两个业务科室)和B单位的副主任乙(分管两个后勤科室),科长仍是以前两个单位的4名科长。 合并一年半了,目前C单位是矛盾重重、剑拔弩张:副主任乙与主任和副主任甲水火不容;A单位9名外聘员工严重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做得多,拿得少;B单位9名编内职工(均在后勤科室)觉得主任偏心,自己正式职工的尊严和收入都得不到体现。 我是原B单位一名业务科长,现在副主任甲手下分管一业务科室,算是两个单位合并后融合度最高的一个人,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领导和新的下属,工作业绩也比较突出。 昨天下班后,突然接到原B单位同事的电话,说他们已经忍无可忍,以前B单位的同事将全部联合起来,到上级机关弹劾主任,问我要不要参加,可我对目前的状态没有不满意。请问面对这个困局,我应该怎么破?
a.我觉得这件事的最坏结果,就是上级下来调查他。我猜他的改革也是上级同意的。如果他不是得罪了更上一级的领导,如果不是闹得不可收拾,最后,会不了了之的。
b.干工作哪有不得罪人的,只要没有经济问题和严重的作风问题,上级都不会处理他。顶多把部门之间的结构,再做一些微调。
c.决定整个事情走向的,是合并之后的业绩,以及上级领导对这个业绩的满意程度。
老师的分析和解答:
这位同学的问题,就是此时要不要和原有部门的同事站在一起。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权衡。
a.不站在一起,万一变天了,原来部门的同事会排挤他。
b.站在一起,万一告状失败,会得罪领导,将来不好办。
因此会左右为难。
选择1,先和领导进行沟通,讲出自己的困境,然后再在老同事的告状信中签个名。
选择2,不和任何人沟通,直接签名,和原有部门的同事站在一起。
选择3,旗帜鲜明地拒绝签字,因为你是改革的受益者,从留言上看,你好像也是支持主任的。
选择4,生病了,或者回老家看看父母,但是,一定有人明白你是在逃避,你会给人留下一个滑头的印象。
当然,还有其它的选择。
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其它的选择?不知大家觉得哪个选择更好?我觉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选择也会是不同的。
宁老师的《管理学》课程,每周用五天讲解新课程,周六一天把前五天所讲课程给予归类总结,复盘一下,敲黑板画重点。
跟随宁教授学习了一年,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还远未达到入门的程度,就更不用说登堂入室啦。
活到老,学到老。只要努力,虽不至亦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