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君主一朝臣(这大概也是一种CP组合吧),在秦国历史上体现的极为典型,比如秦孝公和商鞅,秦孝公前脚死,商鞅后脚就跟着倒台。
秦惠文王和张仪也是如此。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逝世,继位的秦武王就不喜欢张仪,不仅不再重用,反而将他送到魏国,两年后张仪去世,也告别了历史舞台。
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原因很简单。两个人就像两个极端,秦武王谥号为“武”,不仅天生神力,更崇尚力量之美,他看不上以耍嘴皮子为长、能说话就绝不动手的张仪,实在不难理解。
但秦国运气好就好在“人亡而政不息”,商鞅变法传承了下来众所周知。而秦武王虽然讨厌张仪,但他短暂执政生涯所干成的唯一一件大事,恰恰源自张仪的战略构想,至少两人不谋而合。
当初和司马错辩论“南并巴蜀”战略的时候,张仪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虽然张仪提到的据九鼎、挟天子以令天下肯定是昏招,但他所说的“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的确是秦国接下来的必由之路。(战国时期的三川是指周王室洛邑附近交汇的黄河、洛水、伊水。)
在秦武王这里,这个表述变成了:“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翻译过来就是,我要是能驾车通过三川,去周王室看看,即使死了也没啥遗憾了。
结合后来的事情,秦武王这句话有些“一语成谶”的意思,他的确去周王室看看就死了。由此,这句话在后人眼中难免有些悲怆,其实,如果放诸秦国的历史,也许更能感受到秦武王这一“毕生心愿”的悲壮所在。
这便是秦国已经持续了三百多年的“东进大业”或者说“东进梦想”。
事情要追溯到著名的秦穆公身上。秦穆公虽然名列“春秋五霸”,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而非在中原称霸。
个中的原因我们以前已经说过,早在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途灭虢,不仅灭掉了虢国和虞国,还无意中占据了崤函通道的咽喉之地(后来函谷关所在区域),堵死了秦国的东出通道,秦国就此被晋国隔绝在中土西隅,对于称霸中原只能望洋兴叹。
秦穆公当然不会甘心,尤其是晋文公死后,他野心膨胀,希望去中原大展拳脚,然而崤之战给了他当头一棒。虽然之后秦穆公多次进攻晋国,找回了一些场子,但秦晋国力的差距还是让他不得不废然止步,转而向西发展,将“东进梦想”留给后人。
之后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秦国历代国君都没有忘记秦穆公的“遗愿”,秦国和晋国之间的战争从没有消停过,然而晋国一直是天下霸主,国力强大,秦国基本没有讨到好,反而离中原越来越远……
无论是春秋时代的麻隧之战(前578年),还是战国时代的秦魏“一战河西”和“二战河西”,秦国都大败亏输。若不是当时有“不灭国”的传统以及关中地区经济落后,晋国乃至魏国不愿意打它,否则秦国还能不能存续下来都难说。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秦献公时代,在魏国生活了三十年的秦献公,将魏国的变法经验尽数吸收并应用于秦国身上,秦国开始强大。秦献公晚期发动“三战河西”,终于在战场上取得了对于魏国的首次重大胜利。
其后便是秦孝公时代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国“四战河西”尤其是秦惠文王时的“五战河西”、前330年雕阴之战,秦国重创魏国,彻底拿下河西地区。
至秦惠文王末年,秦国已经推进到河东地区以及函谷关以东区域,但是距离“东进梦想”的完全实现,仍然还差一步。
这就要说到“崤函通道”,它其实是指:“洛阳西至新安,道路平旷。自新安西至潼关,殆四百里,重冈叠阜,连绵不绝,终日走硖中,无方轨列骑处,其间硖石见陕州及灵宝、阌乡,尤为险要。古之崤函在此,真所谓百二重关也!”(《读史方舆纪要》)
“今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渑池县至硖石驿七十里、陕州、灵宝、阌乡,而至于潼关,凡四百八十里。其地皆河流翼岸,巍峰插天,绝谷深委,峻坂纡回。崤、函之险,实甲于天下矣。”(同上)
新安到潼关的“崤函通道”应该是指“北崤道”,同时还有“南崤道”,而这两条通道的东端出口,便是新安和宜阳。
▲崤函通道
秦国所谓的“东进梦想”,就是要打通崤函通道,打到新安和宜阳,只有占据这两个地方,崤函通道才算完全控制在秦国手中,不至于在东进的过程中遭遇类似“崤之战”的被伏击风险。
了解了这些,或许我们就能够理解秦武王为什么会发下“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的誓言,秦国持续三百多年的历史梦想终于要在他手上得以实现,他岂能不壮怀激烈、激动万端?
公元前308年,也就是秦武王继位仅仅三年以后,秦军便再次东进,兵锋直指韩国的宜阳,也就是南崤道的出口。
这一战秦军方面的指挥者是甘茂,他当时备受秦武王的宠信,位居左丞相,地位尚在右丞相樗里疾之上。
然而若真论起功劳,甘茂显然“名不副实”,再加上他是楚国人,在秦国根基不厚,樗里疾等秦国贵族及其它政敌对他也有意见,因此甘茂领兵出征前和秦武王在一个叫“息壤”的地方做了明确约定,此战一旦进展不顺,樗里疾等人肯定会借机攻击他,因此秦武王不仅不能听信谗言,还要绝对支持他,将战争进行到底。
据说甘茂还举了“曾参杀人”和“乐羊伐中山”的例子。前者是有人和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一个人说曾母不信,两个人说曾母还不信,但第三个人也这么说,曾母就相信并吓得逃跑了,正所谓“三人成虎”。后者是乐羊花了三年时间才攻灭中山国,这期间好多人都向魏文侯打小报告,说乐羊的坏话,若非魏文侯坚持用人不疑,乐羊绝对会半途而废。
后来的事情果然不出甘茂所料。
因为是劳师远征,又是崤函通道这种险地,后勤补给困难,再加上宜阳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虽然名义上只是一个县,但实际上不啻于一个郡,韩国方面的驻军也应不少,因此这一战打了五个月都还没拿下。
樗里疾之前就反对攻打宜阳,此时果然建议撤军,另有一些人也趁机攻击甘茂,估计是说他无能之类。秦武王也有些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
据说甘茂给秦武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只写“息壤”两个字,秦武王一看就立刻明白了,他言出必行,不仅拍板继续打下去,还尽数发兵、让大力士任鄙统率,前往支援甘茂。其实参考秦武王的“心愿”,就能知道他最终这么做一点都不奇怪。
经过这一波折,又有了大批援军,甘茂终于拿下宜阳,斩首六万韩军,取得了宜阳之战的彻底胜利。之后秦军乘胜攻占了黄河以北的武遂之地,也就是将南北崤道即所有崤函通道都囊括进秦国的版图。
▲宜阳之战示意图
现在重点说一下宜阳和新安,作为崤函通道的东部出口,正如《读史方舆纪要》所说,“洛阳西至新安,道路平旷”,这两个地点以东,便是中原开阔之地,再也无险可守。
秦国攻占这两个地方,不仅完全实现了“东进梦想”,同时敲开了中原的西大门,为秦国下一步真正的“逐鹿中原”乃至“一统六合”奠定了基础。
由此,宜阳之战是秦国统一进程中的转折点或者说里程碑,对前它是秦国“东进梦想”的关门之战,此前秦国的一切战争都是为了有一天可以夺取宜阳和新安,东进中原。
对后它是秦国“一统梦想”的开门之战,这一战虽然战果一般,但它的重要性和地位在秦国战史上应仅次于长平之战。
正是因此,《史记》另外一处所写秦武王的心愿:“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虽然秦武王只有这一项成就,但他的确可以“不朽”了。
正是因此,秦武王也觉得自己有嘚瑟的理由。当然,正因为年纪轻轻地就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他很开心地举鼎庆祝,然后就被鼎砸死了……
▲大王威武……
不管怎么说都有些无厘头,这大概就是“以短取败”吧。很多人认为秦武王“早死”对秦国反而是好事,对此本人不予置评,因为没有意义。
本人更想不负责任地指出,大概是因为“宜阳之战”对于秦国的重要性,历史在这里按了个暂停键,以一种略显黑色的方式干掉了秦武王,给秦国以适当的缓冲。
要知道,再接下来的秦国,不仅是面向中原全面开战,而且迎来了一位真正奠定天下一统格局的战神和统帅。
这个人我们都知道是谁,但我更想说的是,这个人的施展舞台,其实是宜阳之战奠定的。而他的成名之战,正是位于宜阳东侧不远的伊阙。
(全文完)
※敬请关注公众号【微存在】,获取更多文章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