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清教徒会搭乘「五月花号」到海外寻求新天地?
因为他们希望过上有宗教自由的生活,找到牛奶与蜜之地。
他们到了美国就不准备回来,那么,回程的船要装什么呢?
麻省理工学院环境政策和规划博士埃里克·杰·多林写的《毛皮,财富和帝国》,给了我们答案:上面要载满英国跟欧洲人热爱的,水獭皮。
「皮毛交易是塑造美国17世纪早期到19世纪晚期历史走向的重要动力,在殖民地的建立和演变及美国的发展壮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多林在《引言》里面如是说。
最刚开始,是荷兰人在十七世纪初就来到后来被称为纽约的地方。荷兰人称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新阿姆斯特丹。
后来,本来以加拿大为主要根据地的法国人也来美国分一杯财富的羹。最后则是以厚植拓展海外殖民地为国家重要任务的英国,用武力统领了美国。
就像中东的香料,中南美的黄金,中国的丝绸一样。美国和加拿大的水獭皮和鹿皮,都被帝国设定成「这地方我要了」的野心出发点跟终点。
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终于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荒野猎人》,他演的就是皮草猎人。这个故事背景设定在十九世纪的电影,让我们看到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甚至是墨西哥人,都在美国的荒野追逐皮草,还有印地安人。
对呀。美国原住民是怎么失去自己土地的呢?
读这本书就会让人发现,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一条龙思考的:先跟你谈条件,希望你不要攻击我,让我们好好做生意。再来,就开始买你的地。最后,你欠我太多。你的人,也是我的。
整个过程,不就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预热版吗?不。不仅如此,这个套路也出现在中南美洲还有印度。所以,英国称那场战争是,通商战争。
欧洲时尚与地位象徵的皮草,根本是印地安人随手可得的自然资源。印地安人会打猎,但是,他们需要铁器(小刀跟锅子)。
荷兰人法国人跟英国人用铁器跟印地安人换皮草,后来用一桶一统而不是一瓶一瓶的威士忌换走他们的土地。就像他们用鸦片,换走他们在东方得到的巨大利益一样。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欧洲人很早就用,「经营公司」的原则来经营国家。而不是用「治大国如小烹」那样的闲情逸致来麻痹自己。
当英国人把铜制加农炮搬到美国境内,让军队驻扎在交易点,让总督颁布法律表示这里跟那里都是英国领土的时候,《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正把「身穿绸袄黄裙,头上戴着貂鼠卧兔儿」的妇人拉进房里温存。
明朝的貂皮来自西伯利亚,做买卖的女真人后来灭掉了大明。大清的人在《红楼梦》里过著有奇技淫巧跟锦衣玉食的生活。再后来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有多惨。
等到毛皮资源枯竭并且供过于求,欧洲面对「毛皮都不毛皮了」的事实,选择用进攻的态度去继续开发商业。被「剥削」的亚洲人则是用防守的态度,去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达尔文说的优胜劣败,物竞天择,没错。因为,后来美国人竟然就把英国人给赶走了。
所谓的剧情翻转再翻转,说的应该就是这个吧。导火线竟然是,水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