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完春天的脚步,迎来初夏。每年的公历5月5日或6日,太阳行至黄经45°时,为立夏时节。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表示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所以立夏又叫“春尽日”。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评立夏为“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如冬小麦扬花灌浆, 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 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立夏前后也是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因此也说“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也正像南宋诗人翁卷在《乡村四月》一诗中所描写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立夏三候
立夏的三候是: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一候蝼蝈鸣,“蝼蝈”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种,这个时节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塘畔鸣叫觅食了,正所谓“青草池塘处处蛙”。
二候蚯蚓出,由于地下温度持续升高,蚯蚓也从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鲜空气了。
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这时已开始长大成熟了,如《新郑县志》载:“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谓之进鲜”。
立夏习俗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立夏,据《礼记·月令》记载:“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于南郊。”周朝时,立夏这天,天子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迎夏”仪式,并指令司徒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仪式上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司夏之神的敬意和对夏粮丰收的祈求。
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立夏这一天,民间一向有“尝新”、“称体重”、“斗蛋”等习俗。
立夏时节,部分农作物收获,因此各地都会有尝新的习俗。蚕豆、苋菜、黄瓜为“地三鲜”;樱桃、枇杷、杏子为“树三鲜”;海蛳、河豚、黄鱼为“水三鲜”,所以就有“立夏尝三鲜”的说法。
在立夏这一天,女孩一定要吃带壳的豌豆,因为豌豆荚形如美目,立夏这天吃了,便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此外,为迎接立夏,有些地方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福建有“七家茶”,各家带了各自烘焙好的茶叶,混合烹煮泡成一大壶茶,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宣闺。”立夏这天有称重的习俗,就是在屋梁或大树上挂上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双足悬空,小孩则坐在箩筐里称。称老人时要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小孩时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等等。
立夏这天,人们一边说着吉祥话,一边称着体重,据说这天称过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也就不会消瘦了。人们希望通过称重这个活动,增寿添福。
立夏称的体重的数字,还要记录起来的。人们在立秋也要体重,对比下两个数字,看看立夏和立秋体重的对比,消瘦了多少,然后贴秋膘给补回来。
在有的地方还有“斗蛋”的习俗,在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蛋,用水浸凉后用丝网套挂在孩子脖子上,待称人之后,孩子们就聚到一起“斗蛋”小孩子互相比试,斗蛋时蛋头击蛋头,蛋尾击蛋尾,破者认输。
立夏之后,在外苦修的行脚僧人陆续来到寺庙挂单,不再云游,唯恐不经意间,伤害了草木鱼虫。《礼记》上也说,这个月草木都在继续生长,不要毁房舍,不要兴土木,不要征劳役,不要伐大树。
所谓休养生息,正在其时。
在都市里,我们应该怎么迎接立夏,休养生息呢?想想看这个时节,如果把心静下来,酷暑未到,正是欣赏风景最好的时节。
初夏暖和而不炎热,凉爽而不寒冷,这就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周邦彦说初夏是个什么时节呢?“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这个时候莺飞草长,到了它更硬实的时候,人就在正午热起来的天气下,大树底下乘乘凉,这正是一个悠闲好时节。
陶渊明曾经说过,“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时节,自己闲下来,看看“机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在读这些诗句的时候,大家还有这种记忆吗?或者说,我们现在生活在都市还在乎天时吗?其实自古而今,只要你愿意开眼看风景,风景就与人的心境同在,只要你愿意把脚步放从容,那种疲惫喧嚣和烦恼是可以暂时放一放的。
所以在初夏这个好时节里,给自己一点悠闲和自在,我们现在能不能够读出来“不乐复何如”,看悟性,看心情,总而言之,窗外的时节依旧好,能不能够享受它,要看我们自己和节气的缘份,祝各位朋友立夏时节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