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春节常事,也是一种习俗。习俗吗,自然也就融入了很多人的骨子里。
对于拜年的历史不敢深究,加上自身不爱往深里去想那久远的东西,只因为爱好生活,感兴趣的时候,就想说说当下事,聊聊当下的拜年事。
生活在农村,从小就受到传统风俗的影响,拜年的规矩也就自然而然的印在脑里,刻在心上。只是随着年龄的渐长,长辈的离世,不再生活在农村,离得家乡远了,只有城市的那份繁杂,这些久违的规矩好久也未再能身受。
我家乡农村正式的拜年,实际从年夜饭祭祖就已经开始了。年夜饭前必须做二件祭祀的事,一是祭社公,也叫土地公公,二是祭先人。也就是在祭先人的时候,小孩要给先人拜年,事先长辈一定会一遍遍的教怎么拜,而且必须是跪着的。男孩和女孩的拜式不同,男孩每拜一次要头着地,女孩则是抱着双肘弯腰低头便是。这个仪式很重要,拜不好,肯定要挨打过年,拜好了,表扬的话和其他好的称赞都会多。这种仪式各地不同,加上一辈辈人的学传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初一一大早起来后,洗漱完毕,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向家中最年长的长辈拜年,农村的时候大都是跪拜。同时,还要跪着向长辈敬茶,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也会根据跪拜人的年龄和不同身份回复祝福的话。家中所有的晚辈,无论年龄大小,给家里的长辈先拜年,这好象就成了规矩。
吃了早饭,大人会带着小孩到同宗家给长辈拜年。农村还有个好习惯,除了同宗的人,大部分各家各户都能去走走,相互道个祝福,虽然不会象同宗的那样跪拜,但一定会抱拳拱手,这种拜年的礼数还是不会少。
我家乡的农村,初一还有个特别的年要拜。头年老人去世的,这个大都是上了六十岁的人去世后才有的。同宗的人初一会备上香纸、蜡烛、爆竹去给逝者拜年,这个拜年有的叫拜大年,有的叫拜新年。拜逝者的年,规矩挺多。一般去的时候,大家会提前约着去,这个时候,如果已经带了香纸之类的东西,一定不能拿着东西进其他人家约人,人可以进去,但东西必须留在人家的房外面。假如带去了,一定会让别人很不高兴,初一惹人不高兴,那可是大忌。再者,到了逝者家里,进门前直接给逝者的灵位跪拜,不与逝者家人打招呼,更不能说祝福的话,待给逝者跪拜好,才可与其家人招呼、祝福,这个礼数,更是犯不着的。
到了初二,一般是女婿给老丈人、外甥给舅舅拜年,另外就是远方亲戚给头年的逝者拜年。过了初二,讲究就不太严格,可以在元宵节前给自家亲戚或较好朋友拜年。乡下正月亲戚走往,其实是个很好的传统。别看平时不怎么来往,利用正月走走还是挺亲的。真要有个什么大事,这种虽说疏远点的亲,还是能尽力帮忙,保持这种关系,至少还有某种联系或关系的存在,用当下的话说,就是资源。
较有趣的还数新亲拜年。这是头年刚完婚的男女,第一个年一定在女方父母家过。年前女方父亲会亲自去迎接女婿和女儿,一直到元宵节后才被男方父亲接回去。正月的时候,男女新人会被女方同宗的人轮流请。如果女方家同宗的人家多,加上新郎酒量还可的话,整个正月会让新郎醉个够、乐个够、休闲够。
乡下拜年再简单再简单,但礼数和规矩还是那么多。这些礼数和规矩,一直传承下来,使村俗文化更加厚重,更增添了几份敬重。在这个规矩和礼数中,人们相互祝愿,相互畅谈,相互敬意,相互联系,已经把这种简单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化的继承,变成了一种富有资源的积聚,变成了人们最有价值和追求的“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万事开好头。
而今,随着发展的变化,拜年就形式化多了。短信、微信、电话之类的拜年,真的是五彩缤纷。窃以为,拜年拜年,肯定得有拜的意义,再简单的,至少还有个抱拳的姿势。信息发送,就算说出了拜年两个字,也只能算是问好或是问候,真正意义的拜年应该谈不上。这种形式化的东西,充值太多,自然就虚化了拜年的真实意义,满天飞的东西也就淡化了人与人的真感情。甜言蜜语虽好听,但一定没有有规矩和礼数的祝福来得真实而富有传承的份量重。
有规矩和礼数的拜年,让人重生内心的敬畏、敬重和敬仰。会让自己知道什么叫孝道,什么叫长幼有序,这是任何书上都没法教好的现实版课堂。这种拜年,至少知道自己从那来,根在那,要怎么做,又要怎么继承和发扬。
拜年还是要拜,有自己的选择。至于规矩和礼数,懂的会的还要愿意用,不懂的自然也就归于随便。是创新也好,无明确规定也罢,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待和如何把握,但千万别让自己忘了本。
�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