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很多家长可能都说过,而且觉得说这样的话很正常啊,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啊。然而这样的话对孩子的伤害特别大,也是他们最痛恨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样的话呢:“我说你都是为你好,看放在大街上谁说你!“孩子一听这话,心里的恼就不打一处来,会跟家长大吵一架,然后呢?这样的情绪可能一连几天都无法消退,严重的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学习。那么何以这样的一句我们认为很正常、很普通的话,孩子会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结果呢?我试着跟大家分析一下。
1,习得性无助。我们传统的挑错思维往往是:爱之深、责之切。会紧盯着孩子哪怕一点点都不好,及时的给他说出来,我们觉得这样是爱孩子,是为他好,说出来是为了让你更好的纠正啊,想让他越来越好啊,我都是为你好才说你的,然而这样的一个挑错思维和看到孩子哪一点都不好,随时给他指出来的做法,让孩子感觉到:他就是你说的那个太马虎的人、太磨蹭的人、不用功的、不细心的……的那个人,那么久而久之,他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了,很有挫败感,会觉得自己很没有用,干啥啥不行。慢慢的失去希望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么,他可能就会有一种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2,自我概念的形成。我们知道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样,远比真实的自己更为重要。“而青少年时期的往往就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期,那么他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跟他身边重要他人,尤其是父母对他的评价有很大的关联。如果他从 父母那得到的都是负面的评价:你不行,你做不好,你太笨,你太窝囊……,那么他也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那样的人,所以说就会越来越自卑,缺乏自信。
3,情绪的低落。我们知道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波动是很大的,因为他的情绪脑还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被情绪所控制,那如果说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他是无法像成年人一样还能忍着做事情,他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而且想调整好,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
4,和父母的关系。每个人都希望和父母有一个良好的关系,最起码在学习很紧张、很辛苦的时候,可以作为自己坚强的后盾和支持,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和父母的关系可想而知,会很糟糕,也会让他们感觉特别的郁闷和烦躁。
5,我们往往打着爱的旗号,却面目狰狞,让孩子感受不到我们对他的爱,也让孩子失去斗志和勇气,这其实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既然我们有这样的觉察,有这样的一个愿望,我们可不可以从现在开始想一下: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我们做一点点什么,就会离我们的初心越来越近呢?我们以前有没有和孩子相处的比较好的时候呢?沟通的比较通畅的时候呢?那时候又是怎么做的呢?如果说我们在做一点点什么,可能会做得更好呢?如果说,我们达到了我们的初心,会跟现在有什么样的不一样呢?那时候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会是什么样的呢?孩子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如果周围的人看见了,比如孩子的爸爸,他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我们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还有呢,还有呢?……
做智慧的父母,需要我们更多的去学习、去成长、去改变我们自己,家长只有好好学习了,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啊,因为你跟得上他成长的脚步,才会对他有所帮助,才会成为他成长路上的助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