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江西中部,小村庄刚好在两个镇的交界的地方,一个是泰和县的螺溪镇,一个是吉安县永阳镇。
记得两个镇正好是错开时间逢圩“集市”的意思,都是农历,一单一双,倒也公平,我家正好两边都距离差不多。
小时候对小镇的印象就是有很多人,大家从家里挑去一些自己种的粮食、鸡鸭、蛋、萝卜干、辣椒蔬菜到街上去换一些零花钱。
赶上逢圩这一天,需要很早就要出门,东西少可以骑自行车带过去,如果东西多就需要用双轮板车拉过去。
母亲一辈子也没有学会骑车,父亲在家还好,不在家就只能靠自己挑或拉车过去赶圩,到圩镇距离都是在5公里的路,大人也要走一个多小时。
记得印象很深的一次是我和母亲冬天拉了一车有几百斤白萝卜胡萝卜去赶圩,一大早天还没有亮就吃了点东西出发,到了市场差不多8点钟。
这个时候人已经很多了,认识的人都会聚在一起好相互有个照应,大家也是一起出发的,只听见鸡鸭的叫声,人相互打招呼的声音,还偶尔有吵架的声音。
刚整理好,发现来购物的人也多了起来,各种问价格,挑东西,称是一把手提的称,下面有个盘子可以装萝卜。
萝卜的价格已经记不清楚,应该白萝卜几分钱,胡萝卜1毛左右吧,萝卜都是在家里挑选过一次,但还是要被购买的人挑来挑去。
刚开始还有点兴奋,时间一长就开始有点走神了,加上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肚子也饿了,边上炸油条和麻花的香味也传过来,肚子就更加饿了。
这个时候也没有收到什么钱,母亲也很忙,就只好先吃根萝卜垫垫肚子,萝卜吃了一条,肚子的问题解决了,就和母亲说我去书店看看书。
小时候最喜欢去的是书店,小镇上有一家“新华书店”里面有很多书,对于一个农家的孩子还说,毕竟家里除了学校发的书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和购买的书籍。
书店一般都是在九点钟才会开门,那时候的书店的员工都是铁饭碗的“公家人”,对于我们这些只看不买的农家子弟没有什么好眼色。
我喜欢去看的一般是小说类和历史人物类,去年回家陪女儿去上舞蹈课,还在书店花了两个小时时间读完了一本薄薄的小说,而且还几乎是站着看的,这功夫就是小时候练成的。
我看书会先转一下书架,看看有没有上次没有读完的书,正好有就能接着看,没有就只能看一本新的书,镇里的新华书店十年前就没有了,已经成了过往。
看了一个小时左右就会回去找母亲,这个时候一般到了十一点钟,卖的也差不多了,去找母亲也是肚子饿了。
这一天胡萝卜卖完了,白萝卜还剩下一百来斤,也有一起来的人就商量送到边上的酱食品厂去,那边便宜一点会收,总比带回去强。
于是拉车送到镇里的酱食品厂将最后的萝卜卖完,这个时候大家就商议要不要去吃点东西再回去,也有人说直接回去,买一点路上吃就好。
于是大家一起往外走,到街上买了几根油条和几个麻花,油条和麻花用的是一张纸包起来,大概也是几分钱一根吧。
我一边拉车一边吃油条,感觉真香,渴了就喝一点水,回家由于没有拉什么东西,就比较轻松,回家的时间就感觉快了很多。
到家了赶紧把剩下的油条和麻花分给弟弟和爷爷奶奶他们吃,爷爷奶奶总是说牙齿咬不动,其实就是为了剩给我们吃。
这么多年过去了,由于回家也基本住在城里,到镇上的时间反而少之又少,有一次去发现已经变化很大,原本的赶集的那条街已经没有什么人了。
新修的一条大路从原来镇边上过去,市场也搬走了,那天也不是赶集的日子,人不多,看见的几个买菜的也看起来是常驻的商家。
一看也没有什么菜就买了点猪肉和一条鱼就回家了,问母亲说街上的一些变化,母亲说是的,现在赶集也去的少了,主要是家里已经多年没有种地,也没有什么可以卖的物品,去上街也是坐车过去方便了很多。
说起当年去卖东西的事情,母亲竟然已经不记得了,其实我和母亲一起去卖东西确实次数很少,这一点事情对于母亲来说早就不算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