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探案2》,这部去年春节档上映的贺岁片因其喜剧效果+悬疑推理元素+小鲜肉主角,而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讨论。然而当我们换个角度观察这部电影,就可以发现,在它侦探喜剧的外壳下,包裹的极其细致的民族主义叙事(甚至隐隐透出沙文主义的倾向)。
影片建立了一条清晰的“中外界线”。在过往的抗战片、功夫片中,我们会看到的是民族英雄用枪炮、拳头痛打外民族(侵略者)的片段,而《唐2》却通过另一种方式-智商碾压-同样实现了针对外民族(同行、对手)的狂欢。尽管电影强调这是一场“世界侦探大赛”,来的都是各国顶尖的高手,但实际上,除去日本侦探和主角有一场短暂较量而后退出之外,其他神探或警察角色皆被矮化、平面化,作为简单符号出现,隐隐暗示你“这国最厉害的家伙也不过如此嘛”。
他们成为被贬损的对象或背景板,出场不是为了搞笑就是为了带来机械降神的效果。逃狱时大家“各显神通”的片段,更是把荒诞显露到了极致。
这些配角身上的工具性设定,与以聪慧、年轻的秦风为中心的中华/华夏主角团的能动性与理性智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角团里,看起来丝毫不正经的王宝强却熟练掌握传统文化,一度引导方向,刘昊然更是推演高手,所思所想无不深远。而其中在主、配角团之间游离的香港黑客女孩儿角色也很有趣,她作为一名现代科技的熟练应用者,成为了中国传统智慧、文化之外的补充。
尽管在智商和角色分工上,中外的界限如此分明,但在另一些方面,影片又没有遵守这种绝对。比如在语言上,很多外国角色被设定为流利使用普通话或对中华文化(道教、武术)感兴趣甚至迷信。这种看似模糊的边界,实际是对自己民族优越与影响力的加倍强调。不得不说,观看时颇有种万国来朝的feel,还挺爽的。
中华文化在影片中是极重要的线索。
影片最先出现的是一个虚拟的中国古代案件。捕快、官差等古装角色的出现,先行覆盖了人们对近现代侦探推理故事属于西方和日本的总体印象,而向他们提示:中国传奇故事和民间传说中断案、辨凶可是拥有长久传统的哦!官衙,官差,平民鸣冤,分分钟唤起你对包大人的记忆。
剧情设计上同样玩转了中国文化。医生对道家、道教的错误理解和盲目迷信,是一系列命案的起因。而主角团对它正确的、有选择性的重读,则是破案的方法。在影片末尾,那场道德讨论、主题升华的来源也是中国文化。在一反一正的递进式双重诠释中,民族文化的复杂性和神秘性得到彰显。片尾还出现了身着练功服的中外老少人群对中国功夫集体的、力量性的展示。
人物设置和化妆服饰上,以王迅饰演的反派角色为例,通过服饰、化妆(油亮中分、金丝眼镜、龅牙)使中国观众很容易联想起以往抗日剧、电影塑造的经典“汉奸“形象。
这种对”非本民族“、”叛变本民族“的反面形象的丑化展示,使观众对反面角色的厌恶和仇恨有所发泄,避免了向同族质疑的趋势,实际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叙事的冲突解决方式。
另外,影片通过模仿特朗普的白人警官,表述了修建高墙、华人投票等说辞。由于美国的民族建构更加建立在共享的价值观和政治认同上,这种对其宣扬的自由、平等、正义等口号的讽刺,或许也可以看作对其民族性的不认同,以作为展示自身的对比。
电影叙事就是通过以上一系列元素的运用,得以唤起观众的民族情感和记忆,以共享的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来生产并维系民族一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