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
在人与人的交往(同学间或者朋友)中怎样把握好一个中间值?怎样和人相处?
最近,我在想,不知道怎样和舍友相处?可能不是最近,而是来到大学后就有了这样的困惑。
其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苦恼?
或许大部分原因在我,因为有阴影,害怕去触碰那些影子。
以前,自己还是会以为身边的人相处久了就自然而然的会成为朋友。
现在,就算一起生活两三年或者再久,有些人只会是同学,终究是变不成朋友。
朋友这种东西真的可遇而且不可求,真正的朋友不是一味讨好,一味的迎合就能够换回来的,那只能靠自己小心翼翼的经营这些关系,而且并不能长久。
所以有些时候自己只能选择放弃。
记得第一次住宿是高一,那时候是自己第一次离开家,去到小县城里读高中。
还记得当时是12个人的宿舍,第一晚住宿自己真的不知所措。
怎么回事?
可能第一次尝试到离开家是什么滋味,要和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住一起,一起生活。
不过那却是幸运的,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
因为是中学,中学时代的我们还是会简单一些,拥有着一些童年的气质,或者说童年的稚气。
每个人都只是很单纯的想法,不会有太多令人难以抓摸的想法。
那就是曾经自己对舍友的想法,起码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相处时间里可以顺其自然的成为朋友。
但是,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变了。
我想是在大一,那个时候兴致勃勃地来到这里,高中老师所说的“天堂”,发现真是挺美好的。
当时第一个遇到的舍友,她很热情很能聊。
那时候自己还兴奋地跟以前的朋友说:“真好,遇到了容易相处的舍友,大学应该可以好好的相处。”然后脑子里想在大学可以交到朋友真好,到不像别人所说的那么小社会,那么难相处。
可是不久,这段关系就像是夏天忘记放进冰箱里保鲜的鸡蛋,在夏天的高温陪伴下慢慢地变了味。
可能是自己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是会有一点敏感,或者不适。
而一开始就错以为是朋友的关系,就理所当然地把心放出来交朋友。
后来因为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事件,矛盾发生了。
其实矛盾爆发只是因为自然原因。因为靠海的城市风一般比较大,就是因为风大的原因,阳台的衣服间缝隙被风吹到聚在一起了,第二天收衣服时舍友她发现自己浅色衣服被深色的染色了。而深夜的便是我的书包。这……
但我却没有办法去为自己辩解,尽管是我先晾的东西。
我和另一个舍友就这样爆发了矛盾,结果没有一个舍友上来缓解这紧张的气氛。
其实也是人之常情,没人愿意在摩擦最糟糕的时候碰那趟浑水。
但也在那个时候,自己彻底的认清了我们之间到底可以是走到那一步关系。
结果我怕了,宿舍在某一段时间几乎成了自己的噩梦,每天只想快点到天亮赶紧逃离那个地方。
后来慢慢地接受事实,也是在那段时间习惯一个人,真真正正的一个人。
一年之后尽管我成功逃出了那个曾经可怕的梦魇。
人嘛!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再后来,和新的舍友组合,准确地说是我单独一个和她们重新组成舍友。
她们都很好,性格也真的挺好。
也许原因真的是在我这,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
一个人独来独往,我已经差不多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课,一个人去图书馆,一个人外出,甚至都是一个人看病。
要是对上网上那个孤独程度,我应该也可以达到6.7级了吧。
还好还好,不是很高。
可能你们会想我也是挺享受这种独处。但另一边我也是有过害怕,害怕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世界。
这也许是自己为什么喜欢村上春树的书,因为在里面自己找到了好多的共鸣。
最喜欢的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得一句话:“哪里有人会喜欢孤独,只不过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会落得失望”。
可能现在对于交朋友的想法就是这样:不是单纯喜欢一个人,有时候就只是不想落得失望。
人是群体性的动物,谁也不喜欢孤独,相比起失望,或许我们更能接受孤独。
但在那一年里,并不是说自己一个人就失去了很多,反而也会有不同的收获。
认识到:一个人也可以很快乐的生活。
在独处的时间里,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自己能做喜欢的事情也都有时间去一一尝试了。
在这里,并不是在说自己有多么的孤独,而是想表达出自己对朋友的看法。
说到这,记得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渐行渐远的朋友怎么办?
曾经的好朋友也会因为彼此不常联系而慢慢变淡,况且是那原来还不足以说是朋友的她们。
有时候刻意地去维护,那就显得太没意义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朋友来调剂的生活,但我只是想说有些人终究是成不了朋友,也不需要太纠结,有些人有些事随遇而安便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