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GQ低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没时间但是爱玩的人。打游戏和其他所有的竞技项目一样,需要努力和天赋。我们常说努力程度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像我这样的就是没有下限了。
看完《头号玩家》我想,这么酷炫的表现形式,这么多的彩蛋,这么废柴男主搭配这么不漂亮的女主,为什么内核还是“俗套”?
电影刚开始那激动人心的情景普天盖地而来,电影的背景充满了末世情怀,崩坏的人际关系,糟糕的生活环境,一家游戏公司竟然拥有一定的执法权,甚至可以奴役人、禁锢人。这是一个将科幻平台架设在悲观主义情怀之上的世界。整个世界被一个游戏支撑着,谁不爱游戏呢。体育是战争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可能电子游戏是体育在未来反体社会的延续吧。电影对这个已经初步进入现实生活中的科幻因素进行了大规模的描述和展现,让我们确信这个游戏已经成为未来社会支撑性的平台。
对于VR游戏,很多玩家翘首以盼,毕竟这是对游戏操控模式的一种颠覆。自从电子游戏诞生至今,操控的概念还是没有跳出电子设备本身信息输入局限的桎梏,我从玩扫雷到super mario到仙剑98到WOW再到王者或是吃鸡,游戏操控的概念并没有根本的区别,玩家与游戏的连接仅仅存在于2D平面的展示出的画面和手部按压的反馈。绿洲能够将玩家完全浸入游戏,让游戏包裹着玩家,让玩家不只是眼睛和手脚在与游戏链接,更像是将精神绑在了游戏中。
2
斯皮尔伯格肯定也玩游戏。
我在机核上看到一篇[斯皮尔伯格的电玩沉浮录:玩龄43年]。
他玩的还真不少,要不然开不了那么多的脑洞,特别是这个最新的脑洞。
游戏和其他的事物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新颖一点。妖魔化游戏也不过是曲折发展中的一个步骤而已,也许能够更好促进游戏发展,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严格意义上,网页弹窗上的各种页游和各种3A大作都叫游戏。不玩游戏的人肯定也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同,小作坊和大品牌的关系罢了,都是游戏。页游玩家肯定认为,主机是什么?3A是什么?大概是更贵的游戏吧。真正两者都玩过的玩家自然心知肚明,不会去比较两个完全不搭边的事物。
前几年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叫鄙视链,一个大圈里面的各个小圈互相鄙视。各有各的优缺点。每一个小圈都有存在的意义,但并不是每一个都有发展的意义。如果大家都去读《斗XX穹》这类的文字,没有一般民众去读《收获》上的每一篇小说,文学的发展会走向象牙塔,只有一小部分人文学科精英去创造去阅读去研究,文学的本质和大众阅读产生天堑鸿沟,这样的发展显然不是良性的,良币被劣币驱逐到了学术的象牙塔中。
《头号玩家》有一点,也许是指明了未来电子游戏发展的方向。这是斯皮尔伯格这个老玩家深思熟虑,去展现给观众和玩家们的一种未来的可能性。在未来技术、思想等更新到能够跟上游戏制作的进度后,伟大的跨时代作品自然会出现。
3
回到电影上面来,看完炫目而振奋人心的游戏展示后,剧情是一步一步走下去。为什么说一步一步呢,在表现形式上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核心的手法还是好莱坞导演们管用的,也是观众最容易接收的。屌丝少年凭借自己的一项能力(可能是被社会上大部分人所不屑的),带领伙伴,凭借大反派不可思议的失误,战胜看似不可拯救世界,赢得女神芳心。这叫套路,文艺化叫俗套。
电影在视觉方面,或者是在背景营造方面创新不难,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做到了几乎满分。但是好莱坞电影要想在剧情上面突破“俗套”,难,真难。倒不是说他们不想突破,一是构思剧情这种技术方面难度足够大,二是市场和资本认可度更难跨越。这个层面我也不多说。
大师的厉害之处在于,让我全程沉浸于“套路”之中,“明知山有套,偏向套里钻”,虽然内心几乎都能猜到下一步的剧情,但完全不会去躲避电影中“已知的未来”。
平滑,自然,这么说也对,避免观众对类似剧情的厌烦感。大师蒸米饭就是好吃,每天都吃米饭,但这一碗特别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