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从市井到朝堂
王黼一朝权在手,横征暴敛,倒行逆施,倒台是迟早的事。只是没想到他的倒台起因于一次讨乖卖巧,惹得皇帝猜忌,乃至于丢官。
墙倒众人推。失去了皇上的信任和恩宠,觊觎着宰辅权力的同僚就开始起劲地弹劾王黼。徽宗也厌倦了王黼,就毫不犹豫地把他赶走了。
王黼灰溜溜地下台,接他班的是自称“浪子”的李邦彦。
按照现在的说法,李邦彦当是标准的富二代。史书记载他爹是银匠,但绝非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应该是一位颇具生意头脑的商人。经过多年积累,李家家境逐渐富裕。李邦彦就是在富裕老爹的庇护下长大的。
李邦彦的父亲有钱之后,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结交那些北宋的后备干部——举人和进士。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李邦彦打小便学着父亲的为人处世之法,且把这件事做到更好。
凡是有举人或进士等有功名的人来求助,李邦彦不问缘由,总是慷慨解囊,不仅好吃好喝好招待,临走的时候,还会奉上沉甸甸的盘缠,并且对访客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多带点银两好办事,官人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定当尽力相助,绝无二话。
这样的急公好义是不是会让我们想起《水浒传》小说中的某位人物?是的,“及时雨”宋江。
如果说宋江是江湖豪客饥寒落难时候的“及时雨”,那么李邦彦就是宋朝举子失落窘迫时候的“及时雨”。
怀州出了个“及时雨”。李邦彦父子的义举被传为美谈,成为宋朝士子尊崇的官场“大哥大”。
对有钱又行善的“王朝好人”,他们的美德七拐八绕传到了朝廷,为了嘉奖李家父子的善行义举,徽宗就破格特招李邦彦为太学生。李邦彦因此成为北宋的后备待选拔干部。
李邦彦不仅人长的英俊,还伶牙俐齿,虽非科班出身,但经常和举人、进士等在一起纵论天下,自然也有些夸夸其谈的本事。
李邦彦来到汴京,凭着豪爽的出手和已有的名声,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徽宗听说有这样一位人物,就召见了他。
徽宗听李邦彦云遮雾罩地侃大山,知识面好像很宽,讲话头头是道,每每能触到皇帝的兴奋点,李邦彦还不忘适时地拍一下皇帝的马屁。
徽宗听到兴奋处,被拍得舒服了,立马赏赐李邦彦进士出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试任符宝郎。至此,李邦彦一步登天,正式进入官场,并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
李邦彦出身平民家庭,到他爹一辈才完成财富积累,成为富豪。出于对官员威仪的仰慕和士子学人的艳羡,开始结交举人、进士等未来的官场人物。其作为透露出生意人的精明,类似于买进原始股,放长线投资。李邦彦父子攀援富贵,结交官府,欲改换门庭的意图非常明显。
李邦彦没有接受过贵族教育,更没有经历寒窗苦读的煎熬,似是而非地了解了一些文人墨客的说辞、风度和生活方式,他在附弄风雅填词作曲的时候,把自己最熟悉的俚俗语言写进词中,收到了别样的不同寻常赚人眼球的效果,一时为人们争相传唱,竟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徽宗视为有才。
再一个,李邦彦做官前生活在社会底层,接触更多的是市井流氓,贩夫走卒之徒,不懂什么文雅的语言和官场的规矩。他在徽宗面前就操着一口街巷俗语,言语中还夹杂些粗俗的脏话。皇帝听了不以为忤,反颇为欣赏,津津有味地模仿。
有大臣见李邦彦没有规矩,不像话,就弹劾他言行放纵,不检点。徽宗也觉得有点过了,就罢免了他的符宝郎,仍为校书郎。过了不久,又以礼部员外郎身份领议礼局,出知河阳,在地方上工作时间不长,又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为起居郎。
经历过这次官场波折,李邦彦明白了要想在北宋朝廷混下去,就必须结交皇帝的身边人。于是,他开始广泛结交内侍,给一帮刑余之人又送礼物,又送钱。得了好处,宦官们就经常在徽宗面前推荐和夸赞他。
李邦彦在徽宗心里的分量就越来越重。
李邦彦不但会来事,会讨巧,还踢得一脚好蹴鞠,与皇帝有共同的爱好,因此格外受到皇帝的赏识。于是李邦彦在官场中顺风顺水一路高升,为他进入权力核心做好了准备。
徽宗的随性和无原则的宽容极大地鼓励了李邦彦的痞性。
此后不管在皇帝面前,还是朝堂之上,李邦彦都显得格外另类,无拘无束地肆意讲粗俗下流的话,做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反正他的胆子够大,人也够无耻。
李邦彦做了宰相,行为没有一点收敛,完全不讲宰相的体统。在徽宗举行的宴会上,他混杂在一帮倡优、侏儒中间,客串演戏,插科打诨逗皇上开心。玩到兴起的时候,当着大臣、嫔妃的面就敢脱掉上衣,袒胸露背来展示他的一身刺青,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表演到兴奋之处,李邦彦脱光衣服,做出各种猥琐下流的动作,大臣们纷纷摇头指责李邦彦有失体统,太不像话。
见宰相不自重,玩得过火了,徽宗就装作气恼的样子,拿着棍子追着他打,这位宰辅就连滚带爬地躲避,最后爬到树上躲起来。
徽宗不能像李邦彦一样去爬树,终于忍不住笑着说:“行了,我不打你了,你可以下来了。”
李邦彦演戏到了这个份上,仍然不肯退出角色,他学着女人的声音,娇滴滴地唱道:“黄莺偷眼觑,不敢下枝来。”
徽宗佯怒道:“再不下来,我就真打了。”
见皇帝气恼已过,也闹够了,也玩好了,游戏也该结束了,这位北宋的小丑宰相才翻身从树上下来。
君臣二人之间的这幕闹剧恰好被路过的皇后看在眼里,她哀叹道:“宰相这个样子,国家危险了!”
作为皇后,面对皇宫中的这一情景,不反思她老公的问题,却把责任归咎于宰相,这理偏的也没得说了。
李邦彦起于市井而官至宰辅,市井中养成的诸般恶习和下流做派在朝廷中竟然得到赏识,春风得意之余,自号“李浪子”。时人称他为“浪子宰相”。
为不辜负“浪子”的美名,李邦彦给自己定下了人生目标,要“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李邦彦家中已然姬妾成群,还常常行走于瓦子勾栏寻花问柳,要赏尽天下花。
李邦彦踢得一脚好蹴鞠,受到了徽宗赞赏,便对自己的技艺非常自得,自我感觉天下无敌,声称要踢尽天下球。
而他之所以要混到朝堂来,自然是要做官,他要做天下最大的官,这个理想和王黼是一致的。
从市井到朝堂,李邦彦完成了一组鱼跃龙门的高难度动作,不仅官做到了最大,就是他死了的爹都跟着沾光,得到了皇帝的封赠。
做官是一件威风八面的事情,但绝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因为权力和责任是形影相随的。
对于北宋王朝的李宰辅而言,做官不仅有安逸享乐和花天酒地这些内容,还有处理内政外交等复杂棘手问题的责任。
内外交困的北宋王朝在金人铁骑的不断践踏下,已经岌岌可危,李邦彦接手的其实是个烫手的山芋。不过,他自己并没有觉得,而是乐颠颠地走马上任了。
那么,李邦彦新官上任,享乐之余是怎样处理政务的?他的结局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