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不愿意写《盗梦空间》的影评。并不是因为太难懂而不能写,而是评论的人太多让我不敢写。当一个电影有太多的人关注,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时,写影评的难度就增加了。你所解析的问题可能早被别人说了无数遍。陈词滥调,毫无新意,写文章最怕这个,写影评也是这样。
《盗梦空间》上映之后引发了一个解读热潮,似乎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解读是正确的,科布在现实还是在梦中,每个人的都有自己的论据支持,各执一词。我是认为他回到了现实,因为他在最后看到了儿女的模样。
但这一个所有人关注的问题,我并不想深究。我只想从我感兴趣的角度聊聊这个电影,比如结构角度,电影史的角度,电影剧本的创作角度。
先说结构,我原本认为这个电影是套层结构,或者框式结构,看到的资料也是这样告诉我的,《盗梦空间》也被当做套层结构的经典来说。但是当我再一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发现它其实是在经典三幕剧结构的基础上加了多线叙事。这也很符合诺兰,他是杂糅和创造叙事结构的天才。但总是在现有的基础上。
经典的三幕剧讲的什么呢?故事有开端、中段、结尾。主人公要有一个总目标,为了完成总目标需要先完成一些小目标。但是在开端到目标实现有阻碍,有对抗。
总目标是什么呢?回家与儿女团聚。
小目标是什么呢?1.找一个筑梦师,2.完成植梦任务,3.解开心结。
阻碍是科布对妻子的爱以及对梦的执念。对抗就是摆脱梦境回到现实。
如果只是简单的三幕剧也不会被称为“烧脑电影”关键点在于诺兰在三幕剧结构中嵌入了多重交叉剪辑,也就是梦,梦中梦,三重梦,四重梦。当着所有的叙事归为一点就是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只是叙述线更多而已。
我们说诺兰是一个多线叙事的大师,他一直在探索新的电影叙事结构,这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好在他一直做的很出色。
叙事的精巧只会让我觉得电影难懂,但是难懂并不能直接抓住观众。能让大部分观众坐在电影院两个半小时的力量是奇观。电影从诞生开始就是创造奇观的手段,卢米埃尔兄弟拍人去全世界放映电影,把在这个国家拍摄的景象带到另一个国家放映,这就一种奇观。
后来的乔治·梅里爱的科幻片《月球旅行记》这部影片也是带给观众一种科学的幻想的奇观,还有格里菲斯《党同伐异》中高大雄伟的建筑,德国的奇观片类型,等等。这些都在证明一件事:观众喜欢看到新鲜的东西。因为新鲜而感兴趣,感兴趣才会看下去。
《盗梦空间》就是给我们营造奇观,倒立的城市,重力偏移的房间,巨大的世界废墟。我们见过吗?没有。没见过,所以有新鲜感,所以他吸引我们看下去,他让我们感叹于导演的想象力。而且你能想象这些大部分都是实景拍摄吗?用电影的技巧做出奇观,这就是震撼。
奇观是我们看电影时抓住我们的东西,看完能让我们有所回味这才是电影的价值所在,最明显的回味就是导演给我们留下了梦境与现实的谜题。而我在想影片中的一句话:想法决定人的行动,能改变人的一生。
我想说:想法可以决定一个电影的价值。
《盗梦空间》能被称为神作,就是因为“盗梦”这个新奇的想法,有人说这和今敏的《红辣椒》是一个题材,但我们也不得不说,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好的想法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新的想法,就是不同于大多数的想法。
这可以用于我们的电影剧本创作,结构的创新是很难的,电影发展一百多年,文学戏剧更是发展了不知多少年,但是叙事的结构只有寥寥几种,我们只是在将他们组合重构,却不能开创新的结构。
但是,不知多少年的戏剧文学史有无数的好作品,一百多年的电影史创造了无数的经典。他们运用的结构都是相似的,但他们的想法都是独特的。我们很难创造结构,但我们能用心去寻找新的想法,这就是《盗梦空间》给我的最大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