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就是满眼的傣族风情和东南亚风格,尤其是热带风光中的特色建筑。去了这么久,我还是傻傻地分不清楚版纳的寺庙和民居外观的细微区别,只知道寺庙里一定供着佛,旁边一定会有纺锤型的佛塔。
无论在喧嚣的闹市或僻静的村寨,版纳的寺庙无处不在。和国内的佛寺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版纳的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为主,黄墙红瓦或红墙绿瓦,与金光闪闪的佛塔交相辉映,金碧辉煌。
景洪郊区的般若寺却是个例外。在网上仰慕已久了,今天腊月廿六,上午10点多,我们从曼贺纳古寨去般若寺,8公里路程。
般若寺位于嘎洒机场附近的山上。说它迥异于其它寺庙,是因为它整座佛塔通体白色。这座古老的佛塔,是三宝住持之地,也是出家僧众学修弘法的道场。
这座银白的佛塔,据说是由孔雀王朝无忧王的使者经由泰国老挝,传到版纳建成的,传说白塔的地下埋藏着两根佛陀的头发。佛塔而外,般若寺只有一个主殿,蒲团、白线、傣语经书任人拿取。
白塔旁边的小寺庙里面有僧人居住,还有许多僧舍,透着慢生活的超然。蓝天白云清澈,白塔精致庄严,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上香,神态虔诚。
可能是交通不太方便的原因吧,较之景洪市区里那人流如织的寺庙,清静的般若寺,是一方净土。
沐浴着版纳冬天依然炽烈的阳光,绕着雄伟的白塔转了一圈又一圈。塔的四周有四尊金刚像,各自面朝着东南西北。我心中顿悟,这可能就是威震四方普渡四方的意思吧。寺庙四周围栏的石牌上,密密麻麻的全是人们供奉的功德数目。
佛堂里,有游客正在用手机支付功德。何谓功德?忽地想起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流连了近两个小时,恋恋不舍地离开。液化气罐没气了,到一步之遥的嗄洒镇去灌,临近春节,人流蜂涌而来,西双版纳房价翻着跟头涨,连气也涨了,5公斤气罐65块,记得在随州才40块。没办法,我们是凡人,生活在喧嚣的万丈红尘里,般若寺的这方净土,我们只能仰望。
下午,到嗄洒镇不远的曼丢古寨。
据说这是一座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典型傣家村落,依山傍水。寨子依山势而建,前方是大片鱼塘,一派安详和谐的热带田园风光,后山有参天古树和大片大片的橡胶林。
村口处有一口古井,据说也有千年的历史了,周围的壁画画着傣族人爱水净水的传说。水在傣族人的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他们非常在意保持水的清洁。
一村一佛寺。曼丢村的佛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没有金碧辉煌,只有古朴清静,大殿外的壁画很有特色,一副广告对佛寺作了详细的介绍。
佛寺,傣语叫“瓦”。傣族都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一个寨子一座佛寺,并建在寨子最高的位置。佛寺是傣族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傣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与宗教与教育合二为一,与傣族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寨子里无论大小佛事活动都要在寺庙里面进行。以前,佛寺还是傣家人学习文化的场所,傣族男孩在七、八岁时,就送到佛寺当和尚,学习文字诵读经文,到成人时还俗。
曼丢佛寺历史悠久,建筑呈传统典型缅寺,由大殿、僧寮和鼓房等组成。佛寺的壁画通过佛教题材,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傣族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傣族的生活习惯、风俗和风情,是傣族艺术宝库中的奇葩。
曼丢村不大,两个多小时就可以逛完。当然,你可以去后山橡胶林里探究热带植物的奥秘,你可以去村寨里某一个傣族人家体验民族生活,你还可以在曼丢古寺的壁画里静静地研读佛教故事,这方净土如同傣家人的水井,可以洗净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