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界限,應該是什麼?有人做出這樣的回答,父母對孩子的決定,尊重但不強求,父母對孩子的生活祝福,但不打擾,大膽放手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1,
前幾天看到一篇媽媽,因為干預孩子填報志願,導致孩子沒有大學可以上,反省文讓人很震驚
文章說孩子是重點高中,尖子班的學生,成績優異,一直居於全班第三。高考成績出來以後,孩子填的是南京大學,但這位學醫的母親固執的認為學醫才是最好的出路,兒子必須報中國醫科大學
當高考分數線出來,母親傻眼了。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比孩子的分數低了三分,但被母親改掉了,而上醫科大的分數又不夠,更無奈的是,非中國醫科大不毒的母親,只給孩子填了一個志願,且不同意調劑
最後的結果是,儘管孩子考了高分,卻不得不接受高分落榜重新複讀一年的現實,新聞一出,很多人只怪這位母親的獨斷專行,給孩子的未來添了堵,但我想說的是親子關係之中的“界限感”,在親子關係中父母打的一切為了孩子的旗號,強行干涉孩子的一切,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往往讓雙方苦不堪言,甚至兩敗俱傷
之前還有這樣一會新聞
媽媽應給女兒填錯了志願,覺得對不起女兒,整天憂心忡忡,悶悶不樂,難以接受現實,既然選擇了自殺。
對於女孩來說,比失去母親的疼痛,志願填錯根本不值一提,發生這樣的悲劇讓人唏噓不已。試想這位媽媽要是分清自己和子女之間的界限,孩子填寫志願是孩子的事,媽媽可以建立和指導,但請不要過多干涉或者包辦,或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界限,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自以為是的愛,如果沒有和孩子分清界限過多干涉,給孩子留下的重創,絕不亞於暴力
2.
“親愛的安德烈”中有這樣的一幕:
龍應臺帶著兒子和親朋好友去看海,期閒龍應台想去上廁所,就問了身邊的兒子,要不要上廁所?
你是21歲大小夥的兒子,覺得特沒面子,媽,我這麼大了人了,要不要上廁所還需要告你告訴我……
原本以為,兒子只是隨口說說,但在龍應臺回來之後,兒子不依不饒,你為什麼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是怕我尿褲子嗎?
一件小事,龍應台不解為什麼兒子會糾纏到底,直到收到兒子的一封信,信中寫道:
媽媽,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本來就是我天生有的權力。
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你的“別人”,龍應台才得知兒子的不滿,全因自己管得太寬
生活中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言語:
父母對孩子說,我為你操碎了心,你翅膀硬了,大人說話都不聽了……
且孩子會對父母説:煩死了,你們這麼什麼都要管……
周国平先生說過,愛,可以親密,但不能無間。
這些父母和龍應臺一樣,讓自己痛苦、讓子女不快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把孩子當成“別人”,和孩子之間沒有“界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