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开学季,就有一大波的孩子,离开父母,离开温暖的家,与父母开始一场依依不舍的“小别离”。
【1】
今天,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就在刚才,女儿初中同学的妈妈打电话,谈到她们一个同学,因为不适应住校的高中生活,哭着,喊着要回家,要转学。
说到那位女生,我也很熟悉,她正是女儿的好朋友小y,父母花了高价,又托了人情才将她送进市区这所重点直属学校,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她居然说不读就不读了。
象这样的孩子,每到开学时,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家庭太温暖,父母太溺爱,孩子缺少独立能力。
就独立能力而言,与其说是孩子的适应能力太差,不如说是父母对孩子的占有欲,保护欲,掌控欲过于强大,导致孩子无法接受分离,无法忍受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环境时的恐惧。
无独有偶,女儿同学小w中考成绩优秀,被市重点中学录取到本部高一清北班,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却被孩子妈妈告知,儿子不去了,问其原因,却是要妈妈陪读才行,否则宁可就读本地中学。
都说母爱的第一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若父母把顺序做反了,就等于是在做一件违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脊,又让孩子成年窒息。
曾有位妈妈,告诉我,她很困感,原来她的困惑是,感觉和己上初中的儿子越来越陌生。
儿子一回家就把自已的房门关上,她想多了解儿子一点,每天不是查岗,就是搞突然袭击。
在她看来,如果不这样做,孩子变坏了怎么办,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打游戏,看小说,浏览黄色网站,再不,就和女生偷偷聊天,玩早恋。她想想,就害怕。于是,就有了上面一幕。
对此,儿子为了表示抗议,就在自已的房门上贴了一张“闲人莫入”的纸条,彻底把她拒之门外。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已努力去爱孩子,为他心甘情愿的付出,到头来却成了儿子眼中的“闲人”,不禁倍感失落。
【2】
身边时常有这样的父母,尤其喜欢越界,比如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照顾和掌控,在他们心里,孩子永远都长不大,永远都需要父母照顾。
其实,仔细想来,他们眼里根本没有孩子,他们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他们只是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总是令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但体会不到爱和教育,反而感觉到被侵犯,被剥夺自由。
而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他们不会刻意地去抓孩孑的把柄,他们会呵护孩子的面子,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相信孩子的自制力,营造出与孩子合理的距离,开始得体地分离。
所谓的“分离”,并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
没有哪对父母明确地知道应该从哪年哪月哪天,哪件事开始和孩子“分离”。
就像他们不会发现孩子哪年哪月哪天比他们长得还高一样,成长的变化伴随着孩子的每一天,分离也伴随始终。
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他们往往喜欢一边事无巨细的包办,一边报怨孩子无能。
这样的家长,其潜意识并不想让孩子独立,他要让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重要,于是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孩子的不重要感。
与其说他们极爱孩子,不如说他们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感,正是他们内心所期望的。
【3】
在一篇文章里,年轻女孩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到:
“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你总是冲在我前面,那些我应该直接去做,或者我应该学着做的事情,你全部包办了,却又总是挑剔我,说我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在别人面前说我这个做不好,那个不会干,这导致我做什么都没自信。
结果确实是什么也做不好,于是你就更有理由冲在我前面,你一直用这样极其残忍,甚至残酷的方式对待我,我怎么可能不自卑?怎么可能有自理能力?怎么能学会和别人打交道?你为什么老是冲到我前面?
后果只有两种:要么,我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自杀了,要么,将来你老了,先我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不会烧饭,不会自己买衣服,不会讨价还价,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保护自己、、、最后悲惨地死去。总之,你是在往绝路上赶我!”(原信中,女孩在此处用了二十多个感叹号!)
从这封信中,不难看出,那些固执地霸占孩子生命空间的父母,是多么的可怕,在这样的父母面前,孩子的世界只能是越来越狭小,甚至残缺。
曾经有媒体报道,一位妈妈陪儿子睡到19岁,甚至孩子上大学到另一个城市后,妈妈也跟着辞职到大学附近,租房子来陪儿子,理由是儿子离不开她。
人们对这位妈妈多有批评,网上甚至有人猜测这位妈妈是否有乱伦倾向,或至少是“精神乱伦”。在我看来,这位妈妈的做法明显是人性中的自私所致。
【4】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个新种族,就是众所周知的“啃老族”,不少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已结婚了,还事事依赖父母,不仅经济上不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奶嘴。
对此现象,批评者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认为他们之所以“啃老”,是处于懒惰和不思进取。甚至有人提议要通过立法来禁止“啃老”。
其实,这种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子女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公平。而片面地对年轻人进行道德否定,使大家无法看清问题的真正根源,才是事物形成的本质。
就“啃老”而言,如果深究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你会发现,他们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父母缺乏分离意识,喜欢包办,不肯让孩子独立。
与此同时,又一直对孩子的种种不能独立,充满指责和鄙视。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就变得惰性十足,最终出现自尊缺失症和精神侏儒症。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是孩子的悲哀,更是父母的悲哀。
试想,一个不愿分离的妈妈,往往会以一个苦情妈妈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是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在孩子教育上,父母不仅要及早树立相关意识之外,还要防止过度干扰孩子的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适当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尽可能的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好。
全心全意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也并不意味着,从此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 真正幸福快乐。与其做苦行僧式的妈妈,不如做享受人生的妈妈。
【5】
诗人纪伯伦,写过这样一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属于明天
属于你们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父母,孩子原本就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份,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只有得体的退出,方显父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