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瞅了瞅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书中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突然想到新视频的到来, 虽然从来不用那些短视频软件,但我还是好奇,为什么呢?为什么抖音之类的APP能够快速的占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甚至你的一天??我觉得这背后的知识点一两句也说不清,我也想不太明白,但是我想 思考思考总是好的。
什么是上瘾呢?设计伦理学家的特里斯坦 · 哈里斯(Tristan Harris)认为 人们手机上瘾,问题并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是因为在应用的背后,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目的就是“破坏你的自律”。(细想还真是,一部手机一个APP背后有多少研发,产品,运营,市场.............或许你本身很自律,但是他们更懂人的本能与堕落)
哈里斯认为 :只有当一种行为此刻带来的奖励最终因为其破坏性后果而抵消,才叫行为上瘾。 我觉得对新视频APP上瘾或许对大部分人来说有失偏颇,但是细想你会发现当你刷这些短视频时,总是不自觉的想看下一条。虽说内容参差不齐,但是通过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短视频会让你短时间内产生高刺激,高强度的愉悦感。这时用户本身还会通过不断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来强化自己的行为。
我想其实抖音这类APP之所以上瘾,其实它的背后是通过一个强大运营团队,以专业的消费心理学作为支撑,用目前流行的大数据进行“算法”推算,在各种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原理下设计出来的。
信息时代快速信息流的当下,抖音的时长设计是15秒,从工程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刚好是人的专注力最能集中的时长,如果太长,注意力的聚焦度就会减弱,而15秒的时间,刚好能够让人形成片刻的印记,产生强烈的愿望,想要再看一遍,或者看下一条。而短短的15秒,正好为你创造一个虚拟空间,来消磨你的零碎时间!
文字、图片、语音的冲击性,都没有视频来得大。抖音的视频、音乐的呈现形式,抖音的视频,都非常“吸睛”,用到的音乐,基本都是音乐排行榜前几名的音乐的副歌部分,非常具有冲击性。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多种全方位模式,一段一段最精彩部分的连结,能让人看得停不下来。每个人长期被这种“高刺激阈值”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的获得大量愉悦感和满足感,他们就会慢慢对现实中那些愉悦感少、付出更高的努力的行为,比如学习、阅读思考等失去原有的专注和兴趣。
我觉得我最感兴趣还是,抖音的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以前我用内涵段子的时候就发现但凡你看了一个视频以后,就会推送各种同类型视频,短期内快速刺激,并留住我的眼睛。作为同一家公司我想抖音和内涵一样,同时,抖音会根据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不断调整推送方向,比如用户最喜欢看生活常识,那么用户的推荐栏里,就会出现生活常识类目里点击量最高的一些内容。不断给予用户这些高刺激高强度的愉悦感,用户本身还会通过不断刷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来强化自己的行为。
用消费和行为心理学来分析这个产品,就会发现,它是大众的心理“刚需”。
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抖音的本身的内容以轻松、搞笑为主,符合社会压力大需要快速放松、消遣的现代人。几分钟的时间,连跟朋友在微信上聊天都不够,但是,在抖音上,就能快速地获得放松。同时,短视频也能让现代人利用碎片时间来进行消遣。
现代人精神的空虚: 现在的信息爆炸,订阅号根本看不过来,抖音很快捷地把所有的热门话题都融入进去了。
贴近一般的很一般的普通人: 相比明星的遥远,这些由草根分享的生活,无疑拉近了用户和分享者的距离,迎合了我们心理需求。我觉得我们渴望被关注,但是快节奏生活状态下,我们又无法被关注。当代普普通通的我们,就是碎片化时间大量被互联网产品分割的一代。一旦发现某个产品符合需要,就会蜂拥而至。
互联网信息泛滥的这些年,我们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中获益良多,但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过多的信息真的有利于我们成长吗?或许对于你我来说过多的信息学习成为了思考的阻碍。
信息的超载和知识的碎片化,让我们不断在焦虑症-松鼠症-懒癌这三大绝症中循环到死,我们好像无所不知,却不能系统的说出任何事情。过量的没有预期的信息,让我们不断被动接受,毁掉了我们主动搜索和主动链接的深度思考能力。不断接收新信息的廉价快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越来越焦虑。
瞎扯结束。。。。。。希望自己能过透过表象看本质。我想,万物应该皆有逻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