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标题其实与本文的关系不大,只是因为我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听的是声音碎片的这首歌。大概十年前我在学架子鼓,搜罗了各类摇滚乐来听,轻摇、重金属、硬核、迷幻、朋克等乱七八糟的。发现声音碎片时还是惊艳的,明显比国内许多偶像组合的水准高,但这些有才华的大叔就是不红,曾一度想不明白左小诅咒都能红,为什么他们无人问津,而知道并且喜欢他们的都是豆瓣上的文青,算小众。好吧,我也曾是一名伪文青,伪文青还特讨厌别人说自己文艺。扯远了,说回正题。不,再扯一点,架子鼓没学多久便停了,但好歹也是拿节拍器练习过节奏抓鼓点的,加上我天生乐感好,想当年我可是听着歌就能自个把简谱写下来的少女啊,所以我觉得好听的不会差,你们去找来听听看嘛。(别问现在还能写吗?跟你高考是人生知识巅峰一样,都是过去,OK?)但这篇文章还是跟城市有关的。H曾教我一个快速了解一座陌生城市的方法:打的让师傅带你在这个城市兜上一天,穷人区和富人区都逛一遍,这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也就了解了。H是个土豪,换我,得多心疼打的费啊。土豪朋友的方法不接地气,我改良了一下,但凡打的就跟的士师傅唠嗑,在外地若行程和时间允许就去逛当地的菜市场或集市(我还挺喜欢逛菜市,只要不太脏)。于是有时不管是在生活的城市或外地,只要精神和心情不错,我就会主动跟的士师傅大聊特聊,跟平时不爱说话不想理人对比简直分裂。的士师傅通常很愿意跟你多聊几句,可以解闷儿。于是我知道了深圳关外的的士师傅大部分是省内客家人,关外的则大部分是外省人,而且北方人偏多;知道了河南郭亮村是在悬崖上当地缺水;知道了湖南张家界有名的小火锅根本不是网上推介的那家;知道了成都的师傅不说普通话而且喜欢广东来的游客因为觉得他们幽默大度;知道了在澳门打的哪怕你只是到对面街都可能绕了半个城还不如走路……这些小事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也许并不重要,但它总能加深你作为一个过客对一个城市的记忆。有时有的的士师傅甚至会跟你讨论一些当地民族风情或时事,给你推荐当地特色美食或不在旅游景点内的好去处,这时通常会觉得赚到了。论唠嗑的重要性啊!而菜市场或集市是了解当地百姓饮食习惯和生活水平最直观的地方。在老挝的某个当地菜市,目睹了蝙蝠、蝉、田鼠、田鸡等奇奇怪怪的动物昆虫像国内鸡鸭牛羊一样寻常地在贩卖时,再留心观察当地的农业和气候,便会发现他们的蔬菜瓜果品种不多,物质并不丰富。在柬埔寨有名的集市里,能看到各种热带水果,不同的货物被划分到不同的区域,一间一间的格子人流穿行其中,当地人在这里进货,游客在这里购买纪念品,集市就是当地微缩的市场经济体系,自给自足又经过旅游业出口流通,跟大部分依靠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地方区别不大。在国内,菜市和集市的地域差别就很明显了。沿海城市海鲜多,大西北蔬菜水果较贵,云南很多镇的集市菜市就在马路边卖的大部分都是自家饲养或种植的;南方和北方的差别,吃辣和不吃辣的差别,徽菜和粤菜的差别等等,每一种都能让你见识到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家饮食文化的繁杂。而大城市的菜市跟商场差不多,有自身的管理架构,至于集市,以物换物以及交易的集市早就在时代的洪流里消失匿迹,但大城市有创意市集,很多有趣的人和物,通过这些市集你可以看到这个城市的多面性和包容性。小城市的菜市场也很有意思,每天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人可能几十年如一日,你看着我家闺女长大,我看着你家小伙成家,知根知底,人情味也可能更浓些,由此你可以感受到小城市市井生活的真实平淡。嗯,还有个便捷的方法是问路,但要看运气,有时问路只能得到一个答案而不是交流的机会。曾在澳门跟一个高中生问路,碰巧她要去的地方离我的目的地不远便带着我直接走路过去,路上我们聊到本地人就业环境和外来务工人员增多的现状,通过她我才知道,原来澳门很多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因为本地人提供的服务质量不如外来务工人员导致很多用人单位愿意起用外来务工人员,本地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他们认为外来务工人员抢了自己的饭碗所以对来澳寻找工作和就业的人存在偏见和敌意,甚至认为当地政府忽略本地人利益。这是一个城市真实的一面,如果没有这次问路,我不大可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到它的存在从而对这个城市有更多的认识。去过不少地方后,便会发现每座城市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有些城市在你刚抵达时便可感受到它的气质和氛围,而有些你需要一些时间去感受和确定。有些城市会让你感觉熟悉,有些则很陌生。城市尚且如此多样,人的生活何以要遵循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当然不全部是,但想要自由选择的人也跟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不可逆一样被普世价值观念推着走身不由己,很少的人能够摆脱。但跟城市建设需要过程一样,人对自我的认可和解放也需要过程,越多的人相信都能实现是最终结果,便会有更多的人敢于不随波逐流,这个过程便可能加速。最后,你要不要去听一下这首歌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