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讲话思路混乱,沟通起来特别痛苦;有人一开口就能以理服人;还有人虽然不强势,但提出的要求,你都愿意帮忙。其实,都处于同一个原因有,说话的逻辑。逻辑这个词,有点大有点严肃,其实,就是指“说话的顺序”,你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自己心里总有个排序。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介绍了非常实用的“四要素”,也就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沟通步骤。分分钟让你逻辑清晰,情绪平和,每天的好心情,从节省沟通成本开始。
从字面上看这四个要素啊,相信你都能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并不容易区分,还常常被混淆。那么我们逐个来分析。
第一个要素,观察
通常,观察指听到的和看到的内容,是不带任何评论的。比如说,“他长得丑”这句话,不是观察,而是评论,因为美或丑是主观的判断。可以说“他不吸引我”,会更客观一些。
再看一个例子,你托行政助理帮你扫描文件,结果,到了第二天,他还没扫描,你一问才知道,他把这事儿忘了。你就很生气,于是对他说:“你总是那么没责任心”。你有没有发现?一旦把评论当做观察,讲出来的话特别容易伤人。尤其是诸如“总是”、“很少”、“从不”这样的词,基本上都是言过其实的,并不客观。
因此,学会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尽量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
第二、三个要素,感受和需求
很多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生活在内敛的文化背景下,推崇情感不外露,所以,时间一久,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不再灵敏了,有时候只知道今天不开心,可是不知道是出于失望、沮丧还是恐惧。
把这两个步骤放到一起分析,因为情绪的根源是自身的感受。如果朋友约会迟到了,你会不高兴,是他的行为引起了你的情绪吗?其实不是,而是因为你觉得“他不应该迟到”“他不重视你”,诸如此类的评判,让你不高兴的。
所以,主动表达感受的同时,也是在梳理情绪,才能进一步找到情绪背后的需求。
不过,当我们讲出感受的时候,会出于表达习惯或者自尊心一类的原因,把感受变成了评判,明明是“我很失望”,说出口的却是“你让我很失望”。所以啊,不妨多问问自己,“我现在感受了到什么”,而不是第一时间怪罪别人。
第四个要素,请求
当有诉求时,你或许喜欢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中国人嘛,讲究“点到为止”。而非暴力沟通原则告诉我们,直接请求更容易得到对方的回应。不过,请求也是个技术活,太过笼统的请求帮助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算是具体的请求呢?我们来看一组对比,关于情侣之间的沟通。
第一种,“我希望你多关心我一点。”
第二种,“你可以每天睡前跟我说‘晚安’吗?”
很明显,前一种的要求非常笼统,让人听了之后不知所措。后一种呢,给出了既简单又具体的行动,对方马上就能做到。所以啊,说不定不是别人不懂你,可能是你没讲清楚。
案例和运用
最后,我们来按顺序演练一下四个步骤,比如说,家长累了一天回家,辅导孩子做功课,可是孩子偏偏磨洋工,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此时,有点抓狂的家长该如何与孩子交流呢?
1.与他人交流
第一步,观察,避免评论。
可以说,“我看到你写作业的时候,一半时间都在玩橡皮和自动铅笔”。
第二步,表达感受,避免指责。
可以说,“我感到很失望”。
第三步,表达需求,避免指责。
可以说,“因为,我希望,你能注意力集中,好好学习,早点睡觉”。
第四步,表达请求,避免笼统和命令。
可以说,“在接下去的30分钟里,你专心完成这一页上面的题目,好不好?”
四个步骤这么一走,家长没有情绪,孩子就不会抵触,提高了亲子沟通的质量。
2.与自己对话
同样的,和自己对话时,也需要运用非暴力沟通四要素。把重点从“我做错了什么”转移到“我的哪种需要没有被满足”。
比如,赶去和朋友见面,出门却没带钥匙,除了骂自己“我是猪吗?”还可以这么想,我忘了带钥匙,对自己有点失望,不过,主要是因为惦记着朋友,怕他等着急了才赶着出门的,所以,没检查钥匙在不在包里。那么,当时内心的诉求是,我在乎这段友谊。
很多时候,我们的自责,是缘于没有照顾好在乎的东西。如果用非暴力沟通和自己对话,我们就不再会负面的评价自己,而是把“自责”变成了“自爱”,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本文小结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不仅能够用在人际交流中,还能够用在和自己对话中,通过客观而清楚的表述,大大提高了沟通的质量。
当你局限在对自己和别人的不满时,就会情绪失控、出口伤人。而当你用心去体会感受,找到情绪背后的需要,善意就会在每次沟通时本能地流露出来,慢慢地,我们都能带着爱去生活。
今日互动:你有什么沟通好办法,欢迎分享~
我在这里,陪你看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