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我能够一辈子陪在你身边,陪着你上大学,看着你结婚生子。但仔细想想,谁又能陪谁一辈子呢?早晚有一天,你会长大,离开家,有自己的生活。到那个时候,你不要忘记多回家看看妈妈,因为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牵挂我们的人。”
这是电影《误杀2》中林日朗写给儿子小虫的信。
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在《误杀1》一炮打响之后再来一部,虽然不是续集,但还能够保持这么高的关注度,还能够有这么好的口碑,真是了不起。
讲述母爱的电影有很多,赞美父亲的却屈指可数。肖央把“父亲”融入歌曲,如今又带着“父亲”闪耀荧幕,说是出圈了,可偏偏又觉得根本就没出圈,还是相同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依然让人泪目。
同网上的影评一样,看完之后,我的眼泪也在眼眶里抖,特别是看到刚满月的老二,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有人说那种惶恐是害怕失去,有人说那种不安是叩问生命。
那么,我们要怎样看待这一部电影呢?我觉得可以从影片的名字入手。《误杀》是极其有深意的。谁被误杀了?是小虫,因为本该属于他的心脏被人抢走了。是阿玲,因着儿子的病她卖了房子,当了戒指,四处借钱,因着儿子的心脏被抢,她还要失去自己唯一能够给予自己安慰的丈夫,当秘书长萨丁设下圈套意图让他们一家成为奴隶的时候,她竟然亲自送上绳索与匕首。是林日朗,因为当所有人都看到他的善与美的时候,他还是被狙击手“误杀”了。
而当我们把“误杀”分开念的时候,味道又不同了。因“误”而有“杀”。因着市长的私心,因着萨丁的蛮横,因着林日朗的劫持人质,才有了这场不像自杀的自杀,不似伟大的伟大。
“我没有别的选择,只想让他活命”,这是林日朗要实施B计划时对达马医生说的话。而他要做的,并未说出来。这就是“中国式父亲”,把所有的情感就放在心里,表面上是那么平静如水,内心却时常翻江倒海。“如果可以一命抵一命,儿童医院天台上全都是排队的父母”,这不就是“中国式父亲”的信仰吗?
我认识一个女孩,女孩远嫁外地,身体不好的老两口在家艰难度日。老两口一般不会给女儿打电话,除非…实在熬不过那份念想。姥姥去世了,怕影响女儿上班,没和她讲;地里的庄稼要收了,怕打扰女儿的生活,老两口坚决不跟女儿提;父亲疾病复发,情况紧急还送往了监护室,即便如此,他依然咬着牙不和女儿说。
疫情的反反复复使得女儿回家探亲的机会少得可怜。这不,老两口决定做车去看闺女。到了女儿家,看着一切都挺好,看着外孙活蹦乱跳的样子,他就一直笑,嘴巴里一直在念叨,自己也不知道在嘀咕啥。仿佛讨好孩子一般,外孙笑,他就跟着笑。女婿希望他们能小住几日,老两口再次拒绝,说家里还有鸡要去喂。日头稍一偏西,老两口就返程了。临行前,并没有说太多,总感觉尽量躲避和孩子们打招呼。
到了晚上,女儿跟丈夫说:“你猜今天我妈说什么了?我爸不愿意开口,他让我妈跟我说家里的存折放在哪儿,你说他们瞎琢磨什么呢!”说着,目光慢慢凝固。屋子里很安静,好像,生与死是一个一直摆在眼前的东西,只是说,从来不会有人主动承认那东西与自己有关。
生命的脆弱,不妨碍父亲的伟大,穷困的窘迫压不弯父亲的脊梁,权利的不对等浇不熄父亲的爱火。我想,那种冲动是人的本能,因为我们都害怕失去所爱的人,而生命的全部意义一样的,也是爱。你看,没有爱,新唐医院所发生的就是一场人质劫持事件,有了爱,新唐医院所发生的就是一场伟大的救赎,一场伟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