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上学、毕业到工作,一直和父母、室友、男友住在一起。可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无缝衔接,完全没来得及体验单身生活,就匆匆走入了婚姻。直到离婚后,我才真正开始反思单身生活的意义:不能过好单身生活的人,也应付不了更为复杂的婚姻。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美国新闻记者丽贝卡·特雷斯特的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选取了30多个单身女性的实例,穿插在了书中的每个章节,并且尽量客观地展示了单身女性面临的不同境况,其中包含了她自己的母亲和祖母的例子。作者难能可贵的是,没有一味地去鼓吹单身生活的好处,或者只讨论单身生活的困境,而是用一种新的视角在展现当代美国单身女性的群像,并呼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眼界和好奇心,来拥抱单身女性时代的到来。
单身可耻吗?
英文中“大龄未婚女性”(spinster)一词由纺纱工(spinner)一词演化而来,在16世纪时,“大龄未婚女性”一词是指,很多没有结婚的女性为了不成为家里的累赘,直到很大年龄还会日夜不停、不计回报地做些纺织活贴补家用。
过去的发展现实决定了社会的主流观念:单身生活,特别是女性的单身生活,是可耻的。中国社会大众的潜意识里也一向认为,如果一个女人没有结婚,那不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是因为她没人要。而事实上,现如今,单身可能存在于人生当中的每一个阶段,可能成为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段时间。单身可能是被动造成的,比如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比如离异或是年老之后的丧偶。单身也可以是主动选择的,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晚婚,她们想在结婚前过上一段真正独立的日子。
她们“总想要追求新鲜的事,想要结交更多的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赶上火车去远方,想要痛快喝酒,想要参与马拉松长跑,想要参加各类培训课程,其实这些都不是坏事”。
正如书中开头所提到的,“单身不是错过婚姻之后人生的停滞,而是一种中间状态”。
记得以前有一位叫高木直子的日本漫画家,她创作了《一个人住的第X年》系列漫画,她一个人在东京打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坐电车,一个人旅行,单身生活过的丰富多彩。那个系列漫画一直出到了《一个人住的第九年》,作者甚至在结婚后,仍然很怀念当初一个人住的心情,也很积极地创造结婚后独处的生活,那些一个人的生活给了她独立生活、直面内心的勇气,也帮她发现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对于高木直子来说,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单身都不应该和孤苦伶仃、没人要、可怜这样的字眼挂上钩。单身,实际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帮助我们面对内心真实的需求。
单身和婚姻是冲突的吗?
现代社会,一些婚姻中古老的属性已经被日益发达的城市设施、便利服务、社交娱乐所替代。婚姻制度萌生的最初,是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为减少经济负担、方便照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婚姻,更像是两个家庭经济利益的结合。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职业女性,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让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她们用上了洗衣机、洗碗机,叫起了外卖。
婚姻中的女性不再只扮演照料家人和孩子的角色,她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思考自我的需求和婚姻的意义。便利的服务、足够多的娱乐和社交、城市生活的安全感,婚姻如果只能给予这些其他生活形式也能给予的东西,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考虑结婚呢?
丽贝卡·特雷斯特在《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一书中提到:
“我这么努力地保护我的私人空间、作息时间和独处的自由,也是一种防御手段,为了不让自己发展不是真心想要的关系。”
单身和选择婚姻并不冲突,并非所有的独身主义者都是不婚主义者。相反,很多女性选择单身,选择晚婚,也正是为了寻找更契合的伴侣,从而改善婚姻的质量。
单身女性如何高质量地生活?
别去顾忌太多的偏见。
很多人认为,美国社会更加开放,对不同种族、阶级和性向的人都更加包容,没有中国社会传统中对单身女性群体的偏见。但事实上,
“尽管长久不婚或终生不婚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尽管美国的结婚率变得更低、结婚年龄也更大,尽管单身人士几乎占总人口的30%(超过核心家庭所占的比重),但是对单身人士尤其是单身女性的诋毁——变态,古怪,发育不全,不成熟——依然无法摆脱。”
这是丽贝卡在《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中写到的当今美国社会的现实。所以,不要认为美国就比我们对待单身女性的观念更包容,说到底,一些男权社会留下的观念根深蒂固,观念的革新可能要比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要更为缓慢。
比起早期的女性完全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没有自己的事业,也不能选择单身,我们已经是很幸福的一代了。书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
“如果你不去管那种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如结婚)、什么时间该放纵自己(如星期六晚上)的愚蠢观念,而是利用这些时间,不再羞涩,不再自怜,去做一些有创造性、有建设性的事情......我想单身女孩的困难就已经克服了一半。”
可见,无论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选择,过好单身生活,首先不能让自己在偏见中否定自我的价值。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除了金钱的独立外,没有什么可以孕育出真正的平等,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丽贝卡在《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一书中这样写到。
实际上,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上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女性步入职场并且有了收入来源,这让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在单身女性群体里,低收入的单亲群体愈加普遍。
“即使是富裕人口,单身职业女性的经济优势也会在她们有了孩子之后化为乌有”。
大部分女性的收入本身就比同样岗位的男性要少,生育、职场歧视等方面的劣势,决定了女性的收入会在有了孩子以后锐减,事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正因如此,单身女性们更应努力为自己积攒经济资本。经济独立的女性,无论是单身还是走入婚姻,都能更大几率地过上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失去了婚姻的庇护,也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锻炼自己独处的能力。
单身生活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孤独。
然而,“孤独与一个人是否有伴侣并无直接的关系……当你躺在理应是你最亲近的人身边,却只感觉不被理解、不被重视、没有心意相通时,那反而是你最孤独的时候。”
人生当中,无论是单身与否,人都要有一种面对孤独、与孤独相处的能力。这种独处的能力,首先就应该是能够懂得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如何爱自己。
晚年的杨绛先生,在丈夫和爱女都相继离世之后,仍然坚持翻译、写作,过着一如往常的生活。她和钱钟书可谓是模范灵魂伴侣,对自己的女儿,杨绛也是爱护有加。但刨除这样的亲密关系以外,杨绛有着独立的人格,有着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着能够对抗孤独的强大力量。正是这样的能力,才会让一个失去了爱女和丈夫的百岁老人,没有陷入巨大痛苦而无法自拔,而是早就学会了与孤独相处的方式,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淡定从容地走完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自由的时代,正如书中所揭示的那样:“属于单身女性的新时代就要到来,我们要带着开放的眼界和好奇心拥抱这个时代。”我想,无论是面对单身、面对婚姻,还是面对生活,女性都应该学习这样一种态度:在单身生活中追求真正的自我,以自我的独立来拥抱时代。毕竟,比失去男人更可怕的,是失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