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三个典型的职业困境,如何破解呢?
——读张文质《教师的使命》
张文质老师在《教师的使命》中直击教师职业的痛点:当 “没有时间” 读书,让教师沦为单纯的 “事务工作者”;当职业封闭性困住自我突破的脚步;当精力枯竭催生耐心流失与情绪失控,教育的温度与深度便会悄然褪色。我们如何破解这三大困境?教师需重构职业生态、践行教育使命的契机,主动走出困境,才能在教育之路上行稳致远。
破解 “没时间读书” 的困境,在于重构 “读书与工作” 的共生关系。如果教师将读书视为 “额外负担”,总以 “备课、批改、会议占满时间” 为由推脱,最终陷入 “越不读书越难高效工作” 的恶性循环。《教师的使命》强调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精神的滋养”,实则读书无需追求整块时间,用好碎片化时间。比如,将晨读 15 分钟定为 “教育经典时间”,在通勤路上听书,把《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籍拆解为 “每周一个教学技巧”,读完后立即应用于课堂 。当读书与教学实践深度绑定,教师便不再是机械处理事务的 “工具人”,而是能从书籍中汲取智慧、优化教学的 “研究者”,让读书成为提升工作效率的 “助推器”。
打破职业封闭性的桎梏,需要主动搭建 “内外联通” 的成长网络。张文质老师提出 “教师要成为开放的成长者”,这要求我们跳出 “固有系统” 的舒适区。一方面,可推动 “跨界教研”: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合作设计主题课程,数学教师联合科学教师开展 “科技与数学融合” 实践活动,在跨学科碰撞中打破思维定式;另一方面,要拓展 “校外视野”:参与线上公益教研社群,与异地教师探讨教学难题;走进博物馆、企业、社区,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 —— 比如科学教师带学生观察社区植物,既丰富课堂内容,也让自身教育认知更贴近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以 “学生视角” 反哺职业规划:定期收集学生对课堂的建议,从学生的疑问中发现自身知识盲区,让教学规划不再是 “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呼应学生需求的 “共生曲”。
化解精力枯竭的危机,核心在于建立 “身心平衡” 的自我关怀体系。当早出晚归的作息、繁杂的事务、学生的问题不断消耗精力,教师容易陷入 “耐心透支 — 情绪失控 — 自我否定” 的内耗。《教师的使命》提醒我们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守护好自己的生命状态”。破解这一困境,需从 “精力管理” 与 “情绪疏导” 双管齐下。其一,制定 “弹性任务清单”:将 “批改 50 份作业” 拆解为 “上午批改 20 份、下午批改 30 份”,每完成一项便给自己 5 分钟休息时间,避免因任务堆积产生焦虑;其二,培养 “微疗愈习惯”:每天睡前 10 分钟记录 “教学小确幸”—— 学生的一句 “老师您辛苦了”、课堂上一次精彩的互动,这些正向反馈能积累对抗疲惫的能量;其三,搭建 “支持共同体”:与同事组成 “情绪互助小组”,定期交流工作困惑;向家人坦诚自身压力,避免独自承担所有重担。当教师学会照顾自己的身心,才能以稳定的情绪、充足的耐心面对学生和自己的孩子,让教育充满温暖的力量。
张文质在《教师的使命》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不仅唤醒学生,更唤醒教师自身的成长意识。”“没时间读书”“职业封闭”“精力枯竭” 并非教师职业的必然宿命,而是促使我们反思、调整、成长的信号。当我们将读书融入日常,以开放拥抱变化,用关怀滋养身心,便能走出职业困境,在践行教育使命的过程中,既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也实现自我的价值升华 —— 这便是《教师的使命》给予每一位教师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