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主义的世俗时代,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而是文化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世俗性转向,传统的精英文化不再成为主流文化,而逐渐为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所替代,后来不仅塑造和建构了一般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来源和消费对象。
世俗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多元化。在神圣时代,文化一元的、统一的。一元和统一并不意味着神圣时代的文化没有多种形式——比如宗教文化、道德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形态——而是说,在这些文化背后,都有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超越意志。在前现代时期,这种文化的统一性通过宇宙道德论或上帝意志论的空间超越方式表现出来。到了启蒙时代,空间的超越性转化为时间的目的论:各种文化的意义最终都指向人类社会演化的某个理想状态和历史终点,或者是自由主义的现代化,或是各种激进的乌托邦社会。然而,到了世俗时代,当各种神圣价值和历史目的论被质疑、被无情地抛弃之后,文化走向了众神的世俗狂欢,变成了多元生活状态的自由选择。多元文化在真正的意义上第一次出现了,文化出现了分化、断裂和分层:城市内部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贵族文化和平民文化、城市以英语为表征的全球文化与乡村的本土文化之间,出现了深刻的裂痕和鸿沟,彼此之间互相敌视,不可通约。在文化分裂的背后,则是社会的隐秘分层。社会等级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而且体现在文化身份上。文化变成了可炫耀的象征资本。对于一部分城市中产阶层而言,泡酒吧、听歌剧、喝咖啡,不再仅仅是精神生活本身,而蜕变为周期性的高贵身份之自我验证。由于各种文化之上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彼此之间也匮乏整合的锁链,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实际上只是一种离散化,一种支离破碎的碎片化,反映出深刻的难以跨越的社会鸿沟。
不过,从整个趋势而言,传统的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处于衰落之势,而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借助全球化的公众传媒和网络世界的传播优势,逐渐占据文化的主流。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都是世俗时代典范性的文化,他们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与以往的精神文化和精英文化不同,它们彼此之间不再有审美上和价值上的好坏之别,即使要分辨,也缺乏一个公认的超越尺度去比较它们。一切取决于个人的口味和意志的选择,众声喧哗,一个文化平民主义时代出现了。
2005年的“超级女声”,作为一个文化事件,是文化平民主义诞生的精神宣言。文化从过去少数精英对民众的启蒙式教育,变为有公众广泛参与的娱乐狂欢。谁是文化英雄,谁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偶像,不再有超越的预设标准,而是通过直接投票、现场狂欢的广场式民主得以产生。民众颠覆了传统精英、历史传统和各科教科书教导他们的主流价值,推选出他们心中的草根英雄。在一场场残酷的PK决战之中,贫民战胜了上流,草根打败了精英,市场占据了主流。
从表面看起来,当代的文化是平民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个人归属于什么文化,不再有外在意志和外在标准的束缚,似乎完全是个人趣味和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然而,自由的选择,并非仅仅是意志的一念之择,同时还需有自我理解、自我实现的能力。世俗时代的原子式个人,既没有历史,也没有精神,只是一个充满了物欲和追求的经济理性人。当个人的内涵被掏空之后,他也就失去了自我的判断能力,于是市场的标准便成了个人的标准。流行和时尚内化为大多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准则。表面看起来,世俗时代的人们是自由的,有自由选择的空间,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受到“匿名的权威”的摆布,只要控制了公共传媒,控制了广告的发布权,便可操控多数人的口味和意志。
世俗时代一有趣的现象是,操控多数人比操控个别人容易得多。操控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一个最简便的方法是制造偶像。当神圣终极世界崩塌之后,崇拜并没有因此而终结,而是从神圣之物的崇拜转向了对世俗明星的崇拜。世俗时明星与以往神圣时代的先知和理想主义时代的英雄不同,他们与各种终极世界没有任何的联系,也不承当任何价值的重负。他们只是平民理想的化身,是各种欲望的人格化:成功、富有、青春、健康、风流、潇洒......于是,于是娱乐界和体育界的明星便成为世俗时代最辉煌的人物。他们是残酷竞争中的优胜者,是赢者通吃的王者,是集财富和美丽于一体的欲望化身。当平民文化能够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偶像的制造时,那些反精英、反英雄的草根好汉、邻家女孩,就越来越具有大众的偶像意义,芙蓉姐姐的大获成功,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
在世俗时代,不仅精神生活的内容发生了转变,而且其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精英文化是启蒙的、智性的,诉诸人们的理性和想象。而世俗时代的流行文化则是反智的、反深度的、反启蒙的,他直接诉诸人们的感官和直觉。于是,文学家的文学被流星写手的畅销书代替,仪式化的戏剧被狂欢节般的歌星演唱会替代,艺术化的电影被华美奇幻的科技大片代替代,隽永含蓄的叙述被拳头加枕头的感官刺激代替。
视觉文化从整体上打败了印刷文化,文字是需要想象的,而视觉是直观的,想象与深度有关,而欲望的满足只需要视觉的冲击。当今的世俗时代,是一个视觉艺术的时代,文字成为视觉的配角,广告则是这个时代艺术的经典体现。日常生活的欲望化和欲望的审美化,使得视觉艺术完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欲望与审美结合起来,美成为可欲的对象,而欲望又在虚幻的审美中获得其存在的合法性。
人的欲望与理性不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需要永远的新鲜感,以刺激容易疲倦的大脑皮层。于是,流行文化永远在追求创新:新的创意、新的玩意、新的活法。现代的科技社会化为不断翻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于是,唯恐落伍的人们被时尚的恶狗在身后追逐,不断扩张和生产着自己的欲望。精神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快得令人眼花缭乱,由此产生的紧张感和不安感,与世俗时代的自由氛围,恰成鲜明的对照。
近十年来,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的存在方式、日常生活方式、社会互动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平台,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一种目前我们还不可知、还在继续发展中的文化。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互动性、随意性和匿名性,使得人们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扭曲。当今时代的人们,特别是热衷网络交往的年青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面,一个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现实世界里面,人们经常带着面具生活,以一种虚伪的面目存在,而在网络世界里面,处于匿名状态的人们反而显露出真实的一面,发泄自己的欲望、幻想,在虚拟世界里面实现真实的自我。于是,假作真来真亦假,真实被虚幻颠覆。人们精神生活的二重性在网上网下得以体现,令人惊讶的是,如今的年青人已经习惯了类似的人格分裂,甚至适得其所:现实生活的各种挫折,如今可以通过网络的虚拟角色得以排解和消除。网络的匿名状态,使得人性的崇高和恶毒同时具有了宣泄的渠道,而不必因此而承担相应的社会代价。网络使人成了白天和夜晚双重身份的怪兽。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和新的文化,拥有自己的虚拟社会,也在生产自己的价值。网络作为一个社会,是虚拟的存在,但它所产生的价值,却一点儿也不虚拟,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生活的价值观,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殖民化。现实生活中的核心价值是靠一系列公认的经典维持的,这种经典不是文学的,就是哲学的或者是历史的。经典世代相承,是线性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开端,所谓古典时代的先知,也有其终极的目的——所谓的乌托邦理想状态。网络时代的年青人也有自己的经典,那就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大话式的文化作为一种“无厘头”文化,没有历史,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更没有乌托邦,只有当下和现在。一切意义只有在当下语境之中才能体现。不求永恒,只要瞬间。瞬间的快乐、幸福和意义,构成了世俗时代的核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