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我竟然没读完就弃了坑
文:火神纪
我一直有个习惯,或者我一直刻意地保持着这个习惯——不管是读书,或者看剧,看了开始,我会坚持把它看完,在我看来,似乎跟一种仪式感一样,总觉得成书不易,总觉得成剧不易,创作者多少心血都投放在里面了——同样作为一个创作者,我觉得读完或者看完,是对于创作者最基本的一个尊重,所以这许多年来,但凡是翻开了的书,或者看了开头的剧集,只要不是太拉垮,基本上我都会坚持把它们都看完,未曾更改。
近年来,会有一些剧实在太不对口味,而且基本也会看了一些段落之后感觉后面不会有任何惊喜,于是我开始会弃剧。但是读书这一块,基本上我还能坚持下来。直到这一套书。
看一眼我的读书App里的记录,第一次翻开这套书的时间,是7月2日,至今天8月18日,一个半月过去了,我读完了前五册,还剩三册,还有几本外传或者番外,但是我实在没有兴趣再往下读了,包括这前面的五册,前三册我应该是读得比较细的,后面两册我有点走马观花了,并没有细读,不是我不想,也不是三叔写得不好,而是确实,也的确,我似乎已经过了读这类书籍的年龄了——很抱歉,我竟是在现在,才读到这套书;错过了读这套书的年龄,可能也就永远,彻底地错过了。
我一直觉得,我应该会喜欢读这一类的书籍,当年这套《盗墓笔记》和《鬼吹灯》大火的时候,可能是俗务缠身或者别的什么原因,总之一直没有读。这些年来盗墓的IP火起来,一直有盗墓的影视出来,我看过其中的一两部,但是也似乎提不起多大兴趣,于是后期的盗墓IP基本上就从我的观影单子里撤下来了,印象中盗墓的影视,最好的可能不是当年那部经典的《木乃伊》或者《古墓丽影》,而国产的大多盗墓影视,着实看得不多,也不怎么想看。
早年我倒是一直喜欢看央视的那些记录片,考古类的,或者走近科学会讲到的什么楼兰女尸或者马土堆之类的,一直挺喜欢看;所以骨子里我一直以为,我一定会喜欢读这类的书籍,虽然不是考古,但是盗墓与考古,自古其实也接近,可能影视化做得不好,书籍当年大火大江南北并且整个IP的热度一直能持续,说明其文本一定是好的,于是这些年,一直想着是不是有机会找它来读一读。
读完第一册,感觉这书跟盗墓好像没什么关系,这书穿的是一个盗墓的皮子,里子其实是历险吧。我见他们进了那些墓,好像也没盗出什么东西来,甚至进去之前也没有什么计划,就是两眼一蒙一咬牙一剁脚然后就进去了,进去了之后也就一路见招拆招,整书讲的故事几乎就是一个进了古墓之后如何逃出生天的故事,于是读完了这书,我有时候回过头去想,这到底,是为了啥了,如果仅仅只是为了逃出来,其实又何必进去呢。
后面又读了几册,虽然换了团队,换了墓穴,甚至做了一个大的架构,引入了《山海经》里类似西王母的传说等等,但是整一路前行,整一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似乎同样是换汤不换药,永远前行,永远在逃离——如果说,前行仅仅只是为了逃离,那又何必去前行呢。这是这整个系列带给我的最大的一个迷思,我甚至奇怪地喜欢吴邪回到他的古董店里那些少之又少的清静时光多过他们那些光怪陆离的探险经历——所以这书,我着实读不下去了。
读完第五册,整个第一季读完之后,我做了个痛苦的决定——弃坑。而弃坑的原因不是因为三叔写得不好,或者是我不喜欢这个题材,而仅仅只是觉得,一个半月才读完五册的书,并且还不是很细读的读下来,整个阅读体验并不快乐,并且我对书里写的那些故事,里面各种奇读怪论都不甚认同,所以弃之。我很抱歉,如果我在那个充满想象与求知欲的年龄来读这套书,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体验——至少会很快乐,很畅快;但是目前,我的确读不下去了。
连带着老婆一起买回来的《鬼吹灯》,我似乎都不怎么想读。所以,其实我喜欢看的是严谨的考古节目,而不是这种探险类的盗墓IP吗。当然,我可能会尝试去读一读《鬼吹灯》,毕竟这是当前最火的两个盗墓IP了,如果一看之后还是这样的感受,可能我会将之束之高阁了。当然,我会推荐给年轻人去读,如果仅仅只是寻求一种阅读快感的话,这两套书应该还是可以一读的,但是如我这般苍老了,可能真不太适合读这样的书籍了。
第一次在读书时弃坑,并且我知道,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拿起来的了,这种感觉其实不好。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对这个世界的某一些领域或者区块,失去了最本真的求知与好奇,这种感觉,其实不好。
末了,我再一次万分抱歉。弃坑,是我自己的问题,并且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当人生已经对坦然地面对这种无解时,是成熟了,或仅仅只是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