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博士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杂谈之十二
我常听到许多父母带着几乎绝望的心情抱怨:
“这件事我已经很耐心细致地跟孩子讲了无数遍,他/她就是学不会/做不好”;“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孩子好像也都听懂了,可是总做不好”,等等。
在此,我请朋友们思考一下,能否从下面这张图领悟出对上述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上图可知学生坐在教室里规规矩矩地听讲,是效率最低的一种学习方式,由此可见,老师单方面的“讲解”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把孩子的成长看成是一个学习过程,父母对孩子的一味的说教,往往事与愿违就不难理解了。
为什么呢?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会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动机理论),下面的分析是其中之一。
朋友们,注意到没有?在本文开始所列的“抱怨”中,“讲”,似乎是那些充满怨气的父母采用的唯一的教育手段,即“一味说教”,这是对孩子在行为上和心理上的直接控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这类控制,尤其是心理控制,对亲子关系的破坏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损害是明显的和长期的。
因此,当反复说教收效甚微的时候,另辟蹊径就成了父母必然的选择。那么有哪些选择呢?
仔细分析上图可知,学生单方面的接受外部信息,是上述四种“被动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而“主动学习”的三种方式,都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这一共同特征。
假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能够自觉地应用这三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心情会因此变得愉快,家庭气氛也会轻松和谐。
具体而言,父母可以:
1)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即讨论方式),例如,除非事情紧急或有即时的危险,如果父母能够用平等协商的方式解决与孩子的矛盾,不仅可以无后遗症的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孩子用智慧和理性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两得!
2)与孩子一起玩耍或做共同感兴趣的事情(即实践方式),例如,父母选择一些适合孩子,至少孩子不反感的家务劳动,与孩子一起轻松愉快地,以玩耍的心态去做。对孩子的失误父母可以帮助,但千万别指责。
3)把孩子当老师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即教别人的方式)。许多父母可能不熟悉也不习惯这种方式。这要求父母营造一种轻松开放的气氛,鼓励孩子选择他们愿意谈论的任何话题(如学校的,社会的,甚至令父母头疼的游戏)自由地与父母分享其观点。
在此过程中,父母应当多听少说,切勿轻易下判断性的结论。无论孩子的想法是什么,父母对此赞同还是反对,父母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的观点。
这样做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性才会得到应有的满足,其心理方可得以健康发展。
一句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切不可一味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