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能在独处的时光中自得其乐。
一个精神世界贫瘠的人,即使聚会出游,仍会感到无聊。
当你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
读书,是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
01 读书养颜
三毛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详: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喜欢读书的人,能在琐碎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充实,不被柴米油盐熏染,不被世事喧嚣羁绊。
就像三毛一样,终其一生,她都在读书写作中,用无声的歌吟向世人展示着她的超凡脱俗。
若不是大量的阅读,我想就不会有后来惊艳的《撒哈拉沙漠》。
三毛从小孤僻,最大的喜好就是跑到院子二楼的那间图书室。
文字带给了她无穷的乐趣,让她在图书室一待就是大半天。
文字的辽阔和奇妙,让她走向文学之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生为之痴狂。
在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在徐徐清风的陪伴下,她读懂了书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同哭同悲、同笑同乐。
书籍是她唯一的朋友,阅读是她唯一的爱好。
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这才成就了世人眼中浪漫多情、热爱流浪的三毛。
常读书的人,灵魂都自带书香气,举止优雅,任岁月侵蚀,仍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我们读过的书就像是最美的化妆品,日积月累中,让人惊艳,华丽而庄严。
不惧岁月消磨,坚韧如蒲草,又飘忽似流云,带着残缺而又荒凉的美,如冬日窗外的细雨,淅淅沥沥地落在柔软的心间。
02 读书养脑
美国耶鲁大学曾有一项研究,证明了爱读书的人更加长寿。
研究人员曾对3635名年龄至少在50岁以上的参试者,进行了为期12年的跟踪调查。
那些每周读书3.5小时的人,平均寿命可以延长约23个月,读书超过3.5小时的人,早亡风险则降低23%。
读书是个脑力劳动,这种劳动,可以让人脑子越用越灵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无论是一千年前,还是一千年后,读书都是改变人生最好的方式。
最害怕的是那种离开校门,就不再读书的人。
人一旦放弃了学习,放弃了读书,很容易在时代的洪流中,过起浑浑噩噩的日子来。
当大脑不常使用,有人甚至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无法顺利完成,久而久之,记忆力下降,学习力降低,自然而然就容易被社会淘汰。
达尔文在《进化论》里,就曾提过一个“用进废退”的说法:
“人的脑细胞虽然天天死亡,但也会天天新生。经常活动脑筋,保持脑中血液的流通顺畅,才会让身体的各项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生活中长寿的人,不难发现,有很多都是知识分子。
他们除了心态好以外,爱读书、爱学习一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读书,就好像是一个信念,一个精神寄托,能让我们在漫长岁月中,过得充实安定。
03 读书养心
张英《聪顺斋语》云:
“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
其大意就是,唯有读书可以涵养心志,不读书的人容易心神不宁、胡思乱想,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会闷闷不乐。
在日益浮躁的社会中,能静下心来读书,绝对是可以暂时忘却烦恼的清凉之风。
在书中与古今先贤们对话,借鉴前人的智慧,洗尽铅华,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是一个好读书、善读书的人。
他一生不仅坚持读书,还将读书的勤勉学以致用,与道德结合,做到修身养心。
苏轼一生也是酷爱读书写诗,被贬黄州后,仍能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诗句,这跟他饱读诗书有着直接的关系。
生活中,也有人身处迷茫,在书中找到了慰藉,在书中找到了走出困境的方法。
通过读书,可以摒弃攀比之心,可以调节心态,宠辱不惊。
清代大文豪沈复说:
“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唯读书养之。”
读书的好处在于:
可养颜,青春不老。
可养脑,健康长寿。
可养心,心境淡然。
愿你博览群书,与书中的高人同行,过好自己的一生。
让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