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春晚为什么不好看
乡愿:老好人。喷子:批判一切。这两者看似对立,但往往通过网络和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生活中的老好人,上网一改平日作风,变成一个愤少、愤青、愤中,碰上什么喷什么。或许只有这样,生活中唯唯诺诺、谁都不得罪积累下来的压力才能充分释放。
程序员可以做为一个典型:平常面对产品经理或者策划或者美术同事提出的需求,往往都是人前一句“没事,能做”显贵,人后每周加班十个小时受罪。压力积累下来了怎么释放呢?对于初次参加工作的同学们,爆发性突然离职是一个选项,之后会变得比较成熟和理智,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网上发泄一下,比如著名的前端开发大撕逼:如何评价真阿当的文章:《2016年前端技术观察》。
程序员作为文化人的延伸,继承了传统的拉帮结派和文人相轻,“非为同道,即为仇敌”。其实这也没啥,老外也互相喷来着,Linux的作者Linus还喷得格外使劲、特别爱用脏字,并不影响他作为Linux掌舵人的地位。能在口头战争中明白自己的弱点,无则加勉,有则改之,其实还是好事。可惜很多争论走入了“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误区,变成了纯粹为了喷而喷,整个系统完全没有获益。当然这和“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目的是同源的。
乡愿可以看作一种面对极端条件如天灾、战乱的生存智慧:我并不参与你们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激烈冲突,不管哪边获胜,都需要农民来从事生产吧?而壮怀激烈,一言不合就拉杆子造反的烈士们往往没机会留下下一代,经过一代代的自然和社会选择,我们的文化主体成了中庸,“稳定压倒一切”。如果不是“出现三千年之大变局”惨遭列强踩在脚底摩擦一百年,估计不会有那么多仁人志士前赴后继——都是逼的啊!
人们都愿意关注有意思的人,比如微博上的喷子,因为观点犀利,不管多离谱,总有大把相同观点的支持者,而你好我好的老好人往往在网上无人问津。有个理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总有10%的人特别讨厌你,10%特别喜欢你,剩下80%无所谓。因为有些人特别有意思,所以会抢走无趣人士们的本来的粉丝:生活中,人跟你交往,只是因为没办法:跟你一个学校上学,同一公司上班,坐一班公车......但到了网上,还是本能地去关注那些能让人激动的人和事。
于是副标题的答案就很清楚了:春晚可以看作一桩乡愿的典型:有人扮演小丑,观众善意或者假装善意地笑着,歌舞升平中哄笑着将旧历年最后四个小时欢度。作为这个时间点主打的节目,有别的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