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别角色认同
(1)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2岁左右能分辨照片上他人的性别,但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5~7岁儿童开始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2)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或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父母在孩子出生后,把自己的一套性别角色标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鼓励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裁那些不适当的行为。
(3)性别角色认同
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对一个人认同,能够增加对那个人的忠诚和亲密感。
幼儿期大多数孩子开始与父母认同,内化父母的标准、价值、态度和世界观。
(4)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最初表现在对不同玩具的偏爱上。性别化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的作用:
(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5)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社会适应困难,易出现退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其他问题及加入不良团伙及至犯罪。
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同伴,经常与同性同伴一起游戏、活动。
在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很快形成,又很快破裂。
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或者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
3.社会技能训练训练的对象是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目的在于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改进儿童的同伴关系,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对于退缩的儿童,采取行为疗法;对于被拒绝的儿童,采取认知疗法。
社会技能训练的干预方案包括:
(1)让儿童学习有关交往的新的原则和概念;
(2)帮助儿童将原则和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特殊的行为技能;
(3)在同伴交往活动中树立新的目标;(4)促使已获得的行为的保持和在新情境中概化;
(5)增强儿童与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