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2年7月,我信心满满地从考场出来,因为我的英语成绩从来没有低于145分过,换算成100分的卷子,最少也是98分。
信心是在反复实践中建立的,果然,成绩到手一看,147分!
15年后的今天,我在给梓畅和晓沐讲大脑运作模式原理的时候,本想让她们感受一下认知冲突,但是却卡住了。
图片里的每个单词,我都可以轻松地念出来,可是,我还是像往常一样,遇到需要读出来的英文,就扔到一边。
梓畅笑我说:“怎么了,怎么了,为啥不念了呢?”
我笑着说:“我想起了北海公园的画面。”这句话刚说出口,我突然发现: 自己陷入在第一反应的模式中了 ,这个模式是:每当遇到刺激为“阅读英文内容”,我的响应就是“顾左右而言他”。
想到这里,身上就一阵冷汗,我竟然被这个模式绑架了15年,让我从一个英语尖子生,变成了现在的恐慌者。必须要抓紧反思,打破这个固有模式。
2
上大学的第二年,我找了个女朋友,她叫小U。她是我的老乡,跟我一个学校,读的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粗暴点说就是“专业是学英语的”。
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跑去北海公园玩。作为大北京的著名景点,每个景观都有个牌子介绍此处的基本情况,每个牌子上有中文也有英文。也不知道是兴奋还是爱显摆(又发现一个模式),我到了一个景点就对她念出英文……
开始,小U只是笑笑,后来突然没有忍住,说了一句:你这个威海英语发音不对啊。
听到这句话,我也不知道心里想着什么,就是觉得一阵阵的不好意思、尴尬,但是, 为了掩饰,我还是假装嬉皮笑脸的样子 。果然,事情就过去了。(理解这段我标粗原因的伙伴,请关联TMBRT模型生成模式的原理)
之后有一天,我们恰好都在一号教学楼上课,下课之后,我就叫她一起上自习,我们就在楼下的核桃林见面,远远地,我看着小U和她舍友一起走过来。我想自己也不差,平时也没有和她们见过面,就主动迎上去,果然,她们都对我印象还蛮好的。
一起走了一会,她的舍友其中一人就问我:“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我也不知道脑子哪根弦搭错了(又是一种模式),竟然用英文回答了她们!!!
在我将TV的“V”发音为vei之后,她们全部都笑了,小U跑过来跟我说:“那个不读vei,读vi,你这个威海英语啊。”
我立刻哈哈哈大笑起来:“我跟你们开玩笑啊,要不怎么打入到你们内部呢?”说完,拉着小U就跑走了,而那一天的自习我整个人都游离了,总是静不下心来。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公开念过英语,“听说读写”其中一枝受损,竟然导致整个英文全面崩盘,一直崩到梓畅跟我开玩笑。
3
我不是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个情况:在这15年里,但凡用到英语的地方,我就会想到这两幅画面。
因为我的内在模式有一个积极动力,所以,我也尝试着用过各种方法解决:用扇贝网背单词超过500天、每天练习一个英语句式、完成新概念四册内容的背诵,后来发现自己都在“听写读”上努力,还尝试着去参加了美语英语发音班。
可是,由于我可以很容易读懂英文文献,在缺乏价值激励和相关动机的情况下,我越来越不讲英文了。
那么,这两个故事就是导致我成为英语瘸腿者的原因吧!
错!这是单因果关系,一个深度反思者绝不会满足于单因果关系,必须要问问自己:为什么出了错我就不敢说英语了呢?
人的底层情绪有爱和怕两种,“出错就不说英语”这明显是系统1在起作用,一定是和情绪绑定在一起的,那么,这个结果的出现,一定是我在害怕什么。
我在怕什么?
一个答案冒出来: 怕丢人 。
4
想到这里忽然想到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
昨天下午,我和公司同事开会,讨论2018年年度目标的课程安排,我拟定安排“目标制定”和“目标达成辅助”两类课程活动,并且将营收目标确定在60-100万之间。
开完会出门之后,迎着冷风,我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于是我赶紧去双核群里找温暖。
昨晚在反思究竟恐慌的是什么,我并没有得到答案。正如元元姐说的那样: 在个人目标管理领域,我不敢说是全国第一名,但是一定是第一梯队的,无论从实践时间、理论深度、应用灵活程度、问题解决精准度等环节都有充足的积累 ,我有什么不敢的呢?
现在突然明白了,原来是怕丢人:因为我知道我还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我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但是,因为自己觉得不够好,所以,生怕做完了丢人。
想到这里我也想明白了,我总是期待给我的用户提供最完整的体系、一旦我成长了,我就想把原来的产品更换掉,因为我已经不满意产品了。可是,这却导致我的产品总是难以定型,运营压力很大,小伙伴们总是在这个部分给我提意见。之所以我会这样做,就是因为“怕丢人”这个模式在起作用,它主导着我的决策,而我的系统2却没有发现。
如果说,优化产品是给自己增光添彩,那拖延就真的是“怕丢人”带来的负面表现了。比如说8月份的《跃迁》共读领读活动,我就发现自己总是在各个环节都有拖延的情况,想要开始做事情的时候,就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了,时间就大把大把地流逝了。想想看,确实想要完美,但是,更打动我自己的还是“怕丢人”。
5
“怕丢人不是好事么?正因为一个人要脸面,所以,才会去努力啊,你看我就没有这种模式,总是没羞没臊的,也不管别人怎么想,就做好我自己的事情。”梓畅向我问出这个问题。
我看了下系统动力分析的流程图(后台回复:动力分析),在模式上有一个关键指标:耗损。如果说一个模式总是让你耗损,它的运转结果会损耗大量的能量、意志力,那它就不是一个好的模式。模式分好坏,关键看耗损!
怕丢人确实可以给我带来很强的动力,让我不满足于当下,让我不断去提升自己,可是,这种模式在理解层次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考模式,虽然有时候有用,但是它还是给我带来了各种损耗,比如说:恐惧、拖延、完美主义……
那这个模式肯定有问题,至少,按照理解层次我应该自上而下地思考,去澄清我究竟是谁、我的信念体系是什么,然后用更好的、更自然的、更平和的模式来让自己持续昂扬向上。
6
模式是由TMBRT模型持续作用而成的,多年以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很难更改的,这就是我的第一反应。
但是,我如果没有发现那就算了,在之前没有发现的15年里,它也确实控制了我15年。可是,现在我已经觉察到它的存在了,那必须用刻意练习的方式,把这个错误模式更换掉。
模式更换有两种方式:“向过去”和“向未来”。
“向过去”的方式,是分析模式产生的原因,一层层地剥开、一层层地分析,通常这都是心理咨询师的逻辑,找到让你产生“怕丢人”的原因:比如说孩童时期,家庭教育总是说“你这个做不好别人会看不起你的”,于是,我们就把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眼中的自己进行了绑定,明明是应该为了自己,却为了他人是否看得起自己而努力了;还比如说有的家庭教育不断要求孩子再好一点、再好一点,而不是发挥热情和天赋,导致孩子形成优秀的扭曲。心理咨询师找到了模式的起因,然后帮助你更换掉那些错误的信念(见理解层次第三层),再建立新的模式就好了。
“向未来”的方式,是考虑如何跳过现有模式,直接采用新的模式来替代的处理方式,这通常都是教练的逻辑,找到全新路径去走。比如说,使用理解层次重新梳理:身份-信念,然后为自己设置新的触发器,在新的刺激出现之后,直接使用全新的方式来推进行动,通过刻意练习,形成新的模式来取代过去。
7
过去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过去的评价,方法只有一个:把未来过好。所以,我选择后者,再次调用理解层次形成全新模式如下:
触发器 :当我再次感到难为情、怕做不好、完美主义的时候。响应机制:启动下面清单。
嘿,永澄,看你又在害怕和恐惧了是不是?来来来,我知道你有这个情况,所以提前给你了个锦囊,让我们转危为安吧。
关系: 你知道么,你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面临着挑战,那件事情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了,你又获得了一个成长大机会了。在这个挑战中,你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而有情绪波动,我们先把情绪放下,来看看我们在什么系统中:系统里有你、挑战、别人的评价。
身份: 你要知道你是谁,这很重要,因为它将给你带来锚定。从三观的角度来看,你是一个求真者,求真就是成为一个不断变得更好的人,不断向高手靠近的人,面临挑战会让你更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在这个身份下,你真的要关注问题,而不是逃避,用你最厉害的反思能力去面对挑战带来的冲击吧。此外,你还是一个演员,你正在扮演着自己,让这个“被扮演者”去体验,让你这个“演员”去观察不是很好么?
信念: 既然做为一个求真者、应对挑战的人,那你就要知道,身在挑战过程中,其实并不见得那么容易的。那么,请把这些信念读读吧:
我拥有着成长型心智
任何问题都是成长的契机和基石
别人评价我好不好并不影响我的客观存在,我要变得更好来自于持续挑战,我要变好来自于改进暴露出的问题
怕,来自于担心失去,这是“果上努力”,要关注自己的影响圈
一切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强大
嘿,情绪脑,你的身体受伤害了么?没有的话请把身体的控制权交给功能脑吧
体验是人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投身其中、抽身观察,充分享受
BTAFE
至少你的价值被积累了
能力 :你难道不知道你是一个很高级的成长者么?这个身份虽然没有在前面说明,但是,这个身份里隐含着各种能力,比如说:
信息组块化能力,你可以用模型将灵感进行结构化;
系统思考的能力,在多个元素中你可以找到关系和关键抓手;
使用目标达成术将你的灵感转化成可以推进的任务;
项目管理的能力,你可以将任务分阶段思考和推进;
大量个人成长的积累,你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呢,你不觉得自己厉害,但是别人并不这么想;
行动: 既然你身份明确、信念坚定、能力突出,我们考虑的一定是那个你认为最难的部分了,正是它在限制你的能力发挥,解决掉它,我们的动力就能从内耗集中到推进任务上了。所以,现在,你要做的是,拿出一支笔,把脑海中的所有好的、坏的都写下来。写完了如果觉得还有问题,赶紧打开“双核自驱引擎”的群,让小伙伴们给予力量吧!
环境: 我有梓畅大法师做为合伙人帮我平复,有团队和我一起搞搞搞,有秀燕可以推进任务帮我弥补我的不足,有核心小伙伴为我出谋划策,我的人品不坏很多高手老师都愿意帮助我。
写完了之后我读了一遍,感觉特别想推进年度目标的课程,甚至想跟大家说说英语了~
8
好了,这次反思结束了,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
时刻想着模式。 保持较强的觉察能力,当发现自己出现第一反应,并且第一反应并不见得很好时,一定要对“第一反应”进行分析, 因为第一反应就是调用过程能耗最小的模式 (模式的能耗分析分为三种:模式建立是否耗能、模式调用是否耗能、模式的结果是否耗能),一定不要错过,发现了第一反应并更新自己的第一反应,反思的效果会更好。
原因和情绪打通。 人有两类底层情绪,爱和怕,寻找原因的时候,能够和底层情绪关联在一起,会把原因描述地更加准确。
要建立更系统的自洽解释系统。 梓畅是一个坚定的佛法研究者,她不是盲从,而是在思考原理之后的坚信。在近一年我和她对佛法的讨论中,我深刻地发现:佛法的三观体系、解释系统都非常自洽,佛是觉者,他可以对各个能量级别、宇宙各个范围、时间的过去和将来进行觉知,而他给出的解释系统的自洽程度必然比我要高。虽然,我是一个科学主义者,但是,越是科学越是抱着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对方的解释系统,认真观察之后,你会发现,这么复杂的整体,佛的解释系统只需要一两句话就可以将其构建,比如说:万事皆有因。所以,我也要不断去把自己的解释系统进行打通和自洽,这样,就不会出现这么多幺蛾子了。
要理解大脑工作机制。 深入阅读《思考,快与慢》的价值就在于此,我可以将短暂到0.01秒的大脑活动用流程图分析,而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大脑里究竟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导致自己掉坑了。简版的流程在这里:https://www.processon.com/view/link/595eefebe4b0c2773f85d2bf,请自行查看。
理解层次的价值非凡。 使用理解层次,可以帮助自己分析问题、找到原因、形成解决方案整套过程,充分看出理解层次的价值。在反思过程中,理解层次的重要性也一览无余,后续还要继续尝试。
几个环节的打通。 我把大脑工作机制中的系统1、理解层次中的身份和信念层次、固有模式这之间的关系都打通了,形成了更加深刻的心理表征,解释系统更加自洽。
和佛法相关的部分。 梓畅说,今天的反思是明心见性的部分,我打破了第七识——意根,就可以断掉命中定数的东西,如果我反思不出这一步,我就会一直受困在命中,逃不出命中注定的“失败者”、“比不上谁谁谁”,就没有那么多命中注定的事情。梓畅说放下是一种淡然,不是记住或者忘却,而是回想起来知道曾经的经历,尊重它的存在,但是却不受它的羁绊,如果刻意谈到忘记,那并没有放下。
本文是我的一次全新尝试,按理说,我写完理解层次的基本介绍,应该写其他专题了,但是,我想试着讲一个具体案例,将理解层次和反思结合在一起使用,让你体会一下它的力量,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触动,请记得留言告诉我。
另外,我司来了一位NLP老师,要驻司五天,哈哈哈,你猜我要干什么~哇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