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假装自律,
只是对抗焦虑的最后一道防线
朋友小杨,因为不甘心每月只拿3500元的工资,整天嚷嚷着必须拿下会计职称。
一来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二来能够涨一些工资。
自从报名考试后,她每天都在朋友圈里打卡学习。
今天是在咖啡店里听线上课的照片,明天是在图书馆里看书的照片,每周六还要去参加线下的课程。
朋友聚餐,郊游都不见她的身影。
看到她如此自律,想来拿到证书一定十拿九稳了。
直到一次,和她一起去图书馆看书我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一下午,她一会刷短视频,一会订来一杯奶茶拍照发朋友圈,然后眼睛紧紧盯着手机动态,看有没有人点赞回复。
当朋友发来消息时,总是会第一时间回复,甚至还得多聊上几句。
从图书馆出来前,小杨还不忘在打卡本上打上勾,然后心满意足地感叹学习不易。
几个月以来小杨每天都坚持上课看书,看似十分自律,但其实没有任何成效,因为这一切不过是一场自我欺骗。
果不其然,考试结果出来,小杨落榜了。
作家梁爽曾说:
“所谓的伪自律,就是做不到为清晰明确的目标而持之以恒,过分追求仪式感和形式感,用表面的自律,来回避绩效的追问。”
我们时常艳羡别人的生活,不甘心安于现状,也想奋起直追,却又无法忍受自律过程中的辛苦。
于是用假装自律来逃避对现状的焦虑,把想象中的自己当做对未来不安的庇护所,在自欺欺人中耗尽走向人生巅峰的热情。
说好的每天坚持跑步,却被路边的烧烤诱惑,只能在朋友圈见到他身着运动衣的自拍;
说好的每天读书,书买了不少,计划做得挺好,到了计划截止日却连一本书都没有读完;
说好的坚持早起,却在闹钟响后犹豫,然后安慰自己从明天再开始,接着呼呼大睡。
我们却忘了,真正的自律,是不需要太多目光关注的。
没有跳出舒适圈的摇旗呐喊,其实只是一种不自知的精神懒惰,除了一群麻木的看客,没有任何意义。
02
真正的自律,
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知乎网友曾经分享了自己朋友的故事。
她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总监,工作忙碌,自从有了孩子,生活便在家庭和工作的夹击下面目全非。
她不愿意自己的梦想在周而复始的日子里被磨灭,于是决定作出改变,实现去北大读研究生的梦想。
她每天清晨5点30起床读书做题1小时,6点半做早饭,7点给孩子喂饭穿衣,8点出门上班。
每周至少跑步3次,读两本书,每年目标跑步800公里,读书100本。
每个月底做好本月总结的同时,计划好下个月的安排,把要读的书提前买好,需要复习的材料提前整理好。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的努力换来了一张北大录取通知书。
松下幸之助说:“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自律的意义,不是重复,而是改变,是主动撕裂生命的茧房。
优秀的人,只会用持续有效的行动和自我克制来升级自己的人生。
虽然中间会伴随阵痛,但当身体和心灵被重塑以后,未来的一百种可能,近在眼前。
03
自律不痛苦,
假装自律才痛苦
李筱懿是我特别喜欢的作家。
36岁之前,她是营销咨询公司的人力总监,商报广告负责人;
36岁以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她开始写作;
37岁成为年度畅销书冠军;
38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41岁成了出品人和主持人。
早上4:45分,她准时起床。每天坚持写稿2500字,365天从未间断,6年出了8本畅销书。
晚上10:30睡觉,充足的睡眠让她可以元气满满地完成一天的工作。
她坚持健身,再忙也会完成当天的运动份额,坚持运动让她有了健康的身体陪伴照顾家人。
在自律的加持下,她完成了作家梦,和一件又一件人生的华丽转身,还给自己空出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在人生的头25年我渴望自由,在接下来的25年我渴望自律,后25年我意识到自律就是自由。”
自律的人看似“辛苦”,却因为这种“辛苦”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利和过自由生活的底气。
而假装自律的人,被命运反复折磨,却毫无还手之力,被现实和理想不断拉扯只能愤怒叫嚣,陷入恶性循环。
就如王小波所说:
“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
这个世界从不掌握在那些愤怒的人手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得起痛苦的人手中。
真正让你走得更远的,从来都是真正的自律。
04
滤镜下的朋友圈,每个人都很积极向上,有健康的身材,有趣的灵魂,但是摘下滤镜后,一切都变了模样。
其实,真正的自律,从来都不是在朋友圈自欺欺人。
不是为了每分钟做出的仪式感而麻痹自己,只有抓住自律的每一分钟,慢慢惊艳时光,才能打出朋友圈以外的王炸。
厉害的人,心中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山水。
人生是一场修炼,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拒绝不喜欢的人生。
这个世界从不平等,你有多自律,将来才会有多自由。
趁现在,对自己“狠”一点,再狠一点,你想要的一切,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END——
作者:十月
来源:鱼籽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