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从教以来,我常常会回忆起自己上学时候的一些片段,由追寻自己的心理来探寻学生的心理。
有一个片段至今还让我印象深刻,那还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平时的要强,加上小学学科简单,我从入学起考试就未低于九十多分,在班里也有一些优越感。那一次,不知是什么缘由我考了七十多分,平时和我一样成绩好的孩子都比我高。那时小小年纪的我拿到试卷觉得天昏地暗,瞬间周围人看我的眼光也不一样了,怀疑、嘲笑……而我委屈、愤怒、甚至屈辱,我将那份不堪的试卷揉成一个皱皱的纸团,又撕成纸片以此来发泄内心对自己的不满。第二天检查试卷,发现我没了卷子的老师为此还敲了我小板子。但这次考差的经历让我打心里警惕起来,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考试。我明显感到让我认真起来的是我的自尊而不是老师的板子。
讲这个事例是带了班的我越来越发现每一届孩子每一个班里总有一些孩子表现出低自尊的状态,不在乎学科成绩,不愿意完成作业,老师的批评绝不往心里去,依然的我行我素,而且这些孩子在集体中没有归属感,也没有自我价值观,成绩也往往在班级排倒数。表面上他们整天嘻嘻哈哈,不学无术,和老师斗智斗勇的打太极。让老师甚是头疼。其实深入的探究我越发觉得他们在用这种不在乎的状态来进行自我保护。
这些低自尊的孩子都有一些共性,他们或者是父母离异以后抚养人未很好尽到养育的责任导致童年与爱的缺失,或是小时候被父母严厉的对待,更有甚者就是虐待和排斥了。也有一些是被父母过度照顾和保护,不懂得如何融入集体的生活。每一个都像倔强又丢失了翅膀的天使,掉在地上被摔的灰头土脸还要露出自己剩下的残缺的臂膀假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想要读懂他们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了他们就剩理解与心疼。
如果说自尊的水平和学业成绩是相互影响的,那努力去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那孩子的成绩不也就慢慢提升上来了吗?这么想了我就这么做了。
以鼓励为主管理模式到底有没有用?
这一届孩子从刚带上班到现在八年级这一路几乎是被我连哄带骗走到现在的,我不知道我做的对不对,但我只是遵从内心的感受一路带着他们走,到现在。
这一路我们历经大大小小的学校比赛,七年级的红歌比赛,运动会方队比赛,八年级的朗诵比赛,在我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下孩子次次大赛都能夺取年纪第一。
运动会方正比赛训练的那一周正是我家孩子生病住院的一周。无暇顾及班级的我只能在临走时开一个小小的班会分配任务和说说我的心里话,我对他们绝对的信任以及支持。那一次没有老师参与的他们也取得了很好的名次。
今年去植树又恰逢我请假检查身体,临时安排的老师担心比其他班级多分出七米任务的我们班无法按时完成任务。临行前我排着胸脯保证我们班的孩子不需要监督,他们会高度自觉完成任务,保证不给组织拖后腿,几个调皮的男生笑笑说:老师,你放心。我们不仅能干完,还能第一个干完呢。果真植树任务我们班最早完成了,回来的大巴车上孩子都累的睡着了。
把个体放在集体当中去培养,集体的凝聚力,自尊水平对个体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带着放大镜去找优点
这一路也总有一些孩子让人很头痛,跑到办公室直接告诉我,老师我就是不想写作业的叶尔森哈利竟然让我无言以对,怎么办?我苦思冥想,各种方式,分层布置作业、找他谈心查找问题症结、监督管理完成基础学业等。最后自己也疲惫不堪,收效也甚微。可是,一个也不能少,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直到一次我发现叶尔森哈利不知道什么时候主动担任起了班级营养餐垃圾清理的工作,我就借此机会好好表扬了他。事后他每天都坚持收拾营养餐垃圾,我又一次肯定了他,同学们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就在昨天期中考试英语成绩出来了,坐在对面的梅老师说,每次考十几分的叶尔森哈利这次还考了三十多。哈哈,虽然三十分很少,我还是很激动的给他汉语表达不那么流利的母亲送去了肯定。
还有很多孩子他们慢慢在我跟前可以打开心扉去和我交流,被学校处分过的马晓盼怀着内疚的心情写周记给我,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变好,你能帮帮我吗?总是垫底的马文俊也愿意在听写不过关的时候跑来办公室问我,老师学习计划到底怎么做?
很多时候我也还在迷茫中探索,培养自尊从老师的角度对待学生要平等,陈述学生行为要客观,切不可上纲上线放大小事并将小事与道德品质挂钩。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认知环境,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正常的看待周遭的事情,树立自信,找寻有意义的人生目标。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