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0日读书
妈妈们,新的一周,现在咱们来一起学习《自驱性成长》的第13章: 准备好去上大学了吗?
上一章也就是第12章讨论了美国的高考,这一章接着讨论了大学。
正如书中所说的,许多人将上大学视为道路的终点。事实上,父母们会发现,真正的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
大学里的环境与大多数孩子在高中时所经历的环境截然不同。许多青少年在离开家之前,其实还没有发展出应对这种环境中所需的一些基本技能。
孩子离开家之前,父母一直在垂帘听政。对许多孩子来说,一旦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唠叨他们,提醒他们,以及给他们设定种种限制,他们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
我觉得作者说的这种情况,也适合我们中国的一些,将要上大学的学生。
毕竟现在的孩子们都被父母保护和庇护的很好,每天只忙于学习,缺乏其她的生活能力。其实,我本人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我上学这么多年,主要的精力也是在学习上了,其她的事情基本上都不会干。因为我初中高中都没住过校,真正的离开家,也就是上大学的时候。
拿基本的洗衣服来说(那时候,大学校园里还没有洗衣机),记得当时自己也洗,但是总是洗不干净,每次放假的时候,妈妈都会把我拿回家的所有衣服,再重新洗一遍。其它的动手能力,做饭能力也不太行。
真正长大就是毕业之后,工作了,离开家了,才开始一个人学着做饭,学着照顾自己,才慢慢的走向独立!
所以,我觉得本章书中所说的这种准备好去上大学了吗?真的值得我们父母们深思:孩子们在去上大学之前,我们培养出来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了吗?
第263页到第267页
罗列了大多数大学生所承受的日常压力:
1、平均就寝时间在凌晨2:00~3:00。
我觉得这个说的也挺可观。我上大学都是20年前了,那时候寝室里的同学,也是拼命的学习、熬夜。
现在,这种情况只能愈演愈烈。
第264页下面那一段说的比较符合现实:
如果一个寝室里的两个室友都要准备化学课的期中考试,他们一个晚上10点上床睡觉,而另一个人再把晚上10点到凌晨2点之间的时间用来学习。
这就可能让那个早早睡觉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好好备考(实际上好好睡觉是他最好的备考方法),而熬到凌晨2点的那位则有可能会想:如果考试结果不满意,那些额外增加的学习时间也会让他免于承担责任。嘿,至少他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对吧?于是恶性循环就发生了。
我觉得作者描写的这个心理特征真的很符合现实。
2、长达数小时的非结构化时间。
上大学之后,很多时间就自由了,所以孩子们能不能在没有父母监督的情况下,自由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
3、过度饮酒的文化已经是一种常态。
现在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要更焦虑,一旦生活失控了,要么去应对,要么就放弃。
酗酒就是许多人选择的应对方式,它提供了一种强烈的逃避感。一旦孩子喝醉了,他们就会感觉自己更强大,跟外界有了更强烈的联系。它的确立竿见影,但从长远来看它是灾难性的。
4、食品问题。
好好吃饭的问题,是我们从小就得教会孩子的,这样即使他们上了大学,自己在外面的时候,在选择怎么好好吃饭的问题上,也会有主动权。
“进校就胖15磅”现象,我觉得说得很形象,我记得我上大一那一年,几个月之内就胖了十几斤。
5、兴奋剂滥用。
第267页下面
你的孩子究竟有没有准备好搞定纷繁复杂的大学生活呢?
在本章,作者将帮助你以培养孩子控制感的方式,让你的孩子为上大学做好准备,如果他们目前还没准备好,我们也会为你提供具体该怎么做的建议。
第269页到第273页
提出了这些问题:
1、你家的孩子能否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来?
2、你的孩子足够了解他自己吗?
3、你的孩子是否有能够做好自我规划,以保障生活平稳有序?
4、你的孩子在求学方面有足够的自我动机吗?
5、你的孩子可以自己搞定她的日常生活吗?
6、你的孩子是否采用健康的方法来控制和缓解她的压力?
7、你的孩子精力枯竭了吗?
8、你家的孩子是否具备完成大学水平作业的学术技能?
9、如果你的孩子需要学业上的支持,他会提出要求并合理利用这种支持吗?
10、你的孩子是否具备管理复杂人际环境的社交能力?
第272页
上面那一段说的比较好
没有辛勤的工作,却拿到了名不副实的奖杯,这并不能让你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相反,掌控感来自“几分耕耘就有几分收获”。很多人会认为他们的伤疤感到自豪,一如很少有跑者会吹嘘他们的马拉松完赛时间有多短,反而会更加多的告诉你,纵然有水泡、痉挛的折磨,纵然他们在赛后的最后几乎都跑不动了……他们还是通过了终点。
我们的投入与收获的回报,让我们变得愈发强大。
第273页到第276页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准备好,该怎么办?
这一部分提到了“间隔年”这个词。间隔年就是像德国丹麦,澳大利亚和英国这样的地方,设置两年的间隔年,专门用于旅行、打工或者在军队中服役。
在以色列,学生要在军队与国家机构里先干两年才能开始上大学,因此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前额皮质的额外两年发育就发挥了优势。
有五类学生可以从“间隔年”中受益:
1、小工蜂
2、追求意义者
3、实用主义者
4、奋斗者
5、浮球型孩子
妈妈们可以看一下书中对这五类孩子的解读。
大多数没有为上大学做好准备的孩子,都属于以上五个类别中的某一个,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都会从“间隔年”中受益。
咱们国家没有“间隔年”政策。但是作为父母的我们,现在就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自己做决策的能力,让他们充分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也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第277页
今晚怎么做?
最后一条:为你自己的过渡工作做好准备。跟孩子保持联系,但还是要专注于你自己的生活。
要提醒你的孩子,家永远是他的避风港。还要与你的配偶谈谈,你们俩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段说的比较好。
好了,今天就分享那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