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道德经》第九章的:“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这句话的意思和前面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做事不要做的太满,讲的是如果你家里金银宝贝堆的太多,堆到太满的时候,您可能就未必能守得住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句话解题的关键在“盈”字。有的版本写的是“金玉满室”,有的写的“金玉满堂”,帛书甲本是“金玉盈室”,“盈”是满。为什么把它搞满了反而守不住它呢?因为“盈”字这个满是一种动词,发心和你的目的。如果你的目的是把家里的钱搞得越来越满,这时候你可能就守不住它了,因为你看中钱,钱反而会走。为什么这样讲呢?这里边有一个道理。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钱只是一个做事的附产品,而做这个事本身才很关键,如果你把着眼点放到了附产品上,结果反而做事会受影响。
我举个例子,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叫“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好多人说是不是就是仗义疏财就好?这么理解也对,但是还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一下。这话是对领导者讲的,财为什么聚?我的主观意愿是聚财的话,为我自己个人捞取,人就散了,大家就不愿意追随你。如果我财散,我的财愿意跟大家去分享,让大家多富有,我带领大家多去赚钱,大家就愿意追随你。所以,财散人聚,所谓财聚和财散,都是领导者的个人意愿,你的出发点,你的起心动念如何。这个决定了你的着眼点是在做事上还是在其他上。
我特别欣赏顺丰的老总王卫说的那句话,他说赚钱没什么了不起的,最重要的是这个事跟你的福报有关,福报就是你为大家做了多少好事,你帮助了多少人,你帮助的人越多,你放心世界给你的回馈越多,你的财富就越多。但是你要把着眼点放在财富上,你会影响着做事,为了捞取财富会伤人心,会做一些出格的事,最终损害了做事本身。这个世界上如果把这两者的关系看清楚了,这个人是个聪明的人。现在看我们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就因为财在苦恼,烦恼的不得了,每天算来算去,这都是自己陷到网子里跳不出来的。
我大力推荐一篇叫《保富法》的文章,是民国的时候一位叫聂云台的先生写的,他是曾国藩的外孙子。这人是一个商人,是上海总商会的会长。他曾经创办上海大华纱厂,是纺织的,利润非常高,成为纺纱界有为的企业家,后来被推选为上海华商商场联合会董事长,最后成为上海总商会的会长。他写的这篇文章说到,发财是不难的,但是保财最难。发财创业,很容易创业,办起个企业。但是,你保有财富最难。他说我在上海住了五十余年,我看见发财的人很多,但是发财以后有的不到五年、十年就败完的,有的二十年、三十年即败的,有四十年、五十年败完的。他说他所见到的富豪里边,百家之中难得有一两家最后留下来子孙能够务正业,能够读书,家里边还算安宁的。其他人家往往都挥霍一空,有的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这些人有钱以后开始特别关注钱,聚敛钱财,有的时候大家让你做点善事,不愿意去做。有一万块钱拿出十块钱做都觉得我要上报纸,都这样。没有给后代留下一个好的价值观,这是最关键的。
聂云台先生就举了个例子,他说江西有一位周翁,五十年前我就认识他,我在一个朋友家里见到他,当时这位周翁特别有钱,怒气冲冲的,因为他接到了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说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捐,结果他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结果周翁就嫌他太自作主张了,捐这么多钱干什么,所以他发怒。当时这位周翁有数百万银两的财富,出个五百两救济,但是他仍然嫌多。后来在上海的时候,有一位朋友去请教他,说你如何发到如此的大富,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我天天攒钱,我把家里堆满我不用。这位周翁活到八十岁的时候去世了,遗产三千万元,子孙十房,就是十家的子孙,子孙分了家。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这些子孙们的钱就都空了,基本上是挥霍一空。为什么?因为上海滩这些阔公子,要花钱方法简直是太多了。所以,最终是挥霍一空。
聂云台先生他举了好多例子。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上海的十几年前,这是当时说的十几年前。有一位地皮大王陈某,家中的财产四千万银元,兄弟两房各分两千万,都是很有钱的,在1925年的时候。到他们家吃饭,一看他们家房屋十分华贵,然后整个房屋的四壁全都装了玻璃架,里面陈列的全都是铜鼎,都是三千年的古物。有一位客人指着这些铜鼎告诉他,说这一间房子里的铜器价值银元一百五十万,中国有名的古铜器有一半在此。这几句话正是主人最高兴听的,他想他收藏的多,天下的财富,古玩都在我这儿呢,很开心。但是如果说要是请这家来赈灾出几千元这就不大容易了,这家人是不大喜欢了。说明什么呢?希望财富向我这儿聚拢,我的主观意愿发心是“金玉盈室”,我这儿满才好呢。结果,聂云台先生观察不过才七年的时间,这家人最后就败落了,所有的古铜珍宝,房屋地产,一切一切都被银行变卖,没有了,主人搬回内地老家去了。
其实《保富法》这篇文章我建议大家看一看,里面举的例子非常生动,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商界大亨,他观察到的例子也都是身边的例子,写的非常详尽。这些事说明这些人太把钱当回事了,也就是说他们的着眼点全在敛财上。这种品性您的员工看不到吗?能看到。您的子孙看不到吗?您的孩子都会看到。所以,这等于是用一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把这种对财富过度关注的人生态度传给孩子,孩子最后很容易败亡,因为他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他忘记了这个世界做事本身很关键。其实这些富翁发家本身是有本事的,他有创业的这种能力。创业以后聚集财富以后,发现财富如此之好,所以开始慢慢对财富关注。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其实我们改革开放不过几十年,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很多企业兴旺最后败亡,好多企业这样,其中有竞争的因素,有经济变化的因素,但是很多也是企业家个人修养的问题。但是,我们改革开放时间还短,更长时间内的观察没有做到。所以,如果我们真能够看一代人的话,看两代人的话,你会发现这种规律真的存在的。如果我们现在看不到,我们看民国的时候我们就能看清楚,因为人性是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所以,我建议大家看看《保富法》这篇文章,我是强烈推荐的。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我们印证了老子讲的“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这样的法则。
老子讲的是智慧,后世其实很多大学者都论述过这样的思想。比如孟子,我认为孟子跟老子非常接近,孟子讲了一句话叫“为富不仁”。“为富不仁”我们现在都用来指责富人,说富人为富不仁。实际孟子不是用来指责谁的,孟子是在讲述一个原则,一个规律。“为富不仁”不是说作为一个富人他就一定不是好人,一定不仁义,不是的。“为富”的“为”是动词,就是说你主观意愿就想要富,就想要钱,你就会做出不仁义的事来,这是这个话的真正含义。他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个世界上做事是为主的,是核心的,做事情做一件好事,对大家有意的事情,它的副产品会有很多,带来的结果比如是有财富、尊重,还有大家对你的敬佩等等,我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把目光从财富上拿下来一些,更关注到一些其它的,我给大家带来温暖等等这些,相信你做事会做的更好。
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还是那句话,如果各位觉得今天讲的有意义的话,希望各位转发一下,让周围的朋友也听到,这是我们希望多多传播国学的初衷,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