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折价区买书,不论线上下线,其实和在常规的书店网店,恐怕还是有点区别。说难听的,折价区的书多少算是“别人挑剩下的”,自然废物堆里淘宝也有很多乐趣,这是纯粹的乐趣。但谈到阅读,就不得不谨慎一点。一个人长期挑选和阅读“别人挑剩下的”书,果真一点问题也没有?有人可能会说,哎哟楼主啊,这些书虽然是被人挑剩下的,但我这不还是自己又挑了一回吗,我还是按照自己的品味和喜好挑的呀。这好像也没错,但大范围毕竟被圈出来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有些书是不会出现在折价区的。当你拥有令人振奋的三百元的时候,如果在一般的书店碰到一套略超所值的经典著作,你可能就买了;而在折价区,拥有三百元的你,可以翻五个小时的书单,然后挑了三五十本,看起来都非常不错的书,带着“赚大发了”的心情,砰砰心跳等着快递的到来。
举个栗子,兰州想买一本三岛由纪夫的《骚潮》,他在中图搜索,希望能买到比京东、亚马逊更便宜的价格,当他搜索关键字骚潮之后,发现没有这本书,于是搜索作者名字,发现有几本介绍三岛由纪夫的书,看着也还不错,有30折价20的,有20折价10块的,于是欣欣然选了一本,反正也便宜嘛。——但就是在类似的过程中,人们的阅读选择发生了幅度不等的变化。俺不说哪个好哪个坏,但看《骚潮》和什么《三岛由纪夫之剑》肯定不是一样的。
码这些,主要还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在生活中一些购书习惯,不太在意的东西,对阅读的影响。折价书店相对于一般书店,最大的不同自然是供书的范围。其实即便收购尾品,也仍旧存在“被挑剩”的问题,哪怕你也“都有”,也还是存在着,诸如社会上畅销的你的供货量可能就比较少,滞销的你这就比较多的情况。这里我们不去说畅销和滞销的书他们的真正价值几何,——我们只要明确“挑剩”,你的货源结构终究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为何我问题中要说长期,倘若偶然来消费一次两次,自然也没什么要紧,若是长期,你的选择便是被限定的,你自然也买到了本愿的书,但在一些折衷的选择,“那本没有,买这本也差不多”的次数多了之后,你似乎就受到了某种规范,或者说限制。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哎哟楼主啊,我这不还是买别的书的嘛,我又不是只看这个书店的书啊。——这也几乎是没错的,无非是比重的问题,自然别的影响会来抵消或者合成新的影响,但那已经是另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