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乔哈里之窗
作者:烈日行空 浏览:2026 回复:0
发表时间:2010-08-11 20:00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Joseph 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 Ingram)在从事一项组织动力学研究的时候,就沟通的技巧和理论建立起一个以他俩的名字合并而成的“JoHari”——乔哈里模型,后来成为被广泛使用的管理模型,用来分析以及训练个人发展的自我意识,增强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团队发展、组织动力以及组织间关系。
从乔哈里窗看沟通
乔哈里模型把人的内心世界比作一个窗子,它有四个区域:
公开区(Open Area):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资讯。 例如: 你的名字、发色,以及你有一只宠物狗的事实等。
隐藏区(Hidden Area):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 例如: 你的秘密、希望、心愿,以及你的好恶等。
盲区(Blind Spot):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 例如: 你的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感受等。
封闭区(Unknown Area):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资讯。 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先说公开区。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公开区,因为真正而有效的沟通,只能在公开区内进行。在公开区域内,双方交流的资讯是可以共享的,沟通的效果是会令双方满意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做法是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
但在现实生活中,团队建设中“见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同行是冤家”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在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下促进团队成员中间的相互沟通,是非常困难的。就拿学校来说,同一个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资源共享是教研组、备课组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教师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在不少学校,要实现教师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非常的困难,很多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别人在做些什么,但对自己的东西看的很紧,谁也不给,在学校提出要求的时候也是随便从网络上下载一些大家都可以看到的资料来搪塞。这样的一种心态,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缩小开放区,阻断沟通的渠道。
再说隐蔽区。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区域如果太大,就可能会出现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境况。因为个人的很多心愿、希望都深深地隐藏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别人一点也不知晓,就会以为你对自己的工作、对待生活的要求都是不高的,也不敢把更多的重任压在你的身上。
要让别人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心愿和想法,就要通过提高个人信息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等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公开区,增强信息的真实度、透明度。在沟通的策略上,可以在隐藏区内选择一个能够为沟通双方都容易接受的点来进行交流,这个点被叫做“策略资讯开放点”。 当双方的交流进行了一段时间,“策略资讯开放点”会慢慢向公开区延伸,从而实现公开区被逐渐放大。当然,为了获得理想的沟通效果,在选择“策略资讯开放点”时要避免过于私人的问题,如心理健康、严重的过失等。
三说盲区。
当你在欣赏自己,为自己的潇洒的生活、为自己有点小聪明的行为、为自己获得的某种机遇、为自己取得的某项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别人是否和你有一样的心情?是否也认同你的成就,为你感到开心呢?
如果你恰巧以为自己不存在盲区,那么,你表现出的倔强和狂傲就不难理解;如果你恰巧不愿意扩大自己的求知公开区,那么,你表现出的封闭和愚昧就不难理解。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盲区,要让这个盲区消失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尽量减少盲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发自内心的谦逊的态度和诚实的处世态度。如果能够将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都看作是能够给自己提供智慧而必须尊重的人,你的盲区可能就会小一些;如果知道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你的盲区就会小一些……
四说封闭区。
这是一个自己和外人都不知道的区域。这个区域有多大,因为自己不知道,所以是无法预测的。这让我想起了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看到只是冰山的一角,它的绝大部分都在水面的下面,封闭区也是如此吧?
这个未知的世界,能否变成有用的资源,为自己的沟通、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感到切入点就是不断的阅读、不断的学习。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人们可以加深对开放区、隐藏区、盲区的特点的认识,会不断地增减相关的区域来促进自己更有效的发展。而这些区域都是和封闭区相关的,在其他区域不断增减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封闭区域内部的一些变革,让其中大家都不知道的资讯变得可以知道。
乔哈里窗的风景是非常美丽的,只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窗的哪一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