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聊天听到些这样的命题。为什么我的开始变的畏手畏脚、迎合讨好?他为什么要这样评判我?这是“嘲讽”么?为什么xxx会这样对我?我是不是一个讨厌的人,一个失败者……
我想,这些算不算是成年人世界里一个会大概率出现的命题…这是不是一种无奈的失重感?
我是一个喜欢在这些“无聊矫情“命题里荒废生命的人,想到了那本书,或许可以破题——《遇见未知的自己》
说来惭愧,一直来对书里主人公某些片段故事是排斥的。认为过于戏剧的迎合观点,比如在“臣服于已发生的事情”的篇章里,若凌在受到婚姻背叛和职场不公的双重打击下,当臣服于这个事实后,职场得到并列第一、老公和小三分手的反转太过牵强,事实上大多的职场不会因为你的接受而善良的给你公平,刚出轨的老公不会因为你的平静而认为你比小三好。佐证的例子会让读者出现另一种不合常理的期待或明知道不可能却依旧抱有的希望和失望交错。
但我是矛盾的,生活对自己不够友好的时候,书中的只言片语总是自然而然出现治愈,就像也会在冥想中像书中若凌一样泪流满面、崩溃大哭,继而如释重负。当自己和朋友在情绪里作茧自缚时,又是如此饥渴迫切的再次翻开这本书。
这一次我没有了排斥感,却多了一分羞愧。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之对这本书的不够纯粹和想不劳而获的贪婪。我之所以排斥那些故事情节是因为我认为现实中我并不会得到故事中结局,我的贪婪得不到满足,我的未来依旧未知。不愿接受每一个故事的开始结局都是未知的,而每一个人的情节都是不可复刻的。张德芬老师的初衷只是为了让读者以一个真正“有爱、愉悦、平和”的心态去书写人生的篇章。
因此这一次阅读之后,我想要尝试着写下关于《遇见未知的自己》我的已知,解答最近蚕茧里未知的命题……
一、找到自己
问自己为什么常常失落,因为…因为…因为后面都是别人说了、做了……反问自己,别人可以误解你么?别人可以讨厌嘲讽你么?别人可以不公平对待么?一番挣扎过后,答案是“可以”,因为你不是别人,你无法改变别人。
我们常常走着走着就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呢,要去向何方,丢掉的不再是来时和去向的方向,而是自己,开启了漫长作茧自缚。这就像一直处于失重的状态,你无法用双脚立住自己,成了别人手中的“风筝”,每个人都可以拽你,每一阵风都可以改变你的方向。
那么自己呢,《德米安》中写到: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歇。剪断它,跟着地心引力,回到自己身边,抱住他……
二、学会臣服
在斑驳的人生中,我们总是渴望听到那些“逆天改命”“人定胜天”的故事、强烈的排斥着“认命”“臣服”这样被定义为悲哀的字眼,仿佛听到的故事可以宣判自己的命运。你能让时光倒流么?被这样质问,“不能”……会因为你的抗拒让已发生的事情消失么?“不会”……那么你为什么不能对已发生的事情臣服?被逼问的一阵强烈不适后,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臣服”是“接受”。
接受,接受已发生的事情和自己,好的坏的,该的不该的;“认命”与“改命”并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每一个励志的故事一定是先接受了已发生的“不友好”…它不代表委曲求全或是随波逐流,只是不让纷扰的情绪像头发一样缠绕堵住下水口忘记了流动,不让自己一直活在自哀自怜里…
三、选择改变
学会“认命”才能“改命”,只有逃出自我情绪的“囚笼”,才能选择扬帆的方向…敢于接受的人都是勇士,可以坦然自己的最糟粕,也不吝啬张扬模样…乐于“改变”的人是战士,枪林弹雨里我依旧是我,可以放弃、可以继续、可以调头、可以停下…“可以”之前一定是“我”还在……
无法像书中一样臆想回到被孕育的肚子中找到最初的自己,但是请把依附在他人言语中、行为里的身体、精神、心理、情绪收回来,全新全意,永不停歇…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