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总是喜欢相信“努力一定会成功”这种童话?看个电影也好,读一本书也罢他们都会告诉你一个大道理:年轻人你要努力,努力一定会成功。
我们听着这个童话长大后忽然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都一样的,有的人出身含着金钥匙,有的人出身便继承着好基因,很多人不用怎么努力也一样能取得成功,于是我们有些沮丧,对这个世界报以怨恨(喷子大多由此而来)。
后来又有人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于是我们又相信了,相信自己还是有成功的可能。话不能错,但是重点不是在于努不努力,而是为什么人们都只是在强调“努力”这个词。
努力就是一切么?恰恰相反,相比很多因素,努力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重要。
成功是什么?它不是单一因素可以达成的,不是谁运气好或是谁够努力、够刻苦就能成功的。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这是我们从小到大就被灌输的硬道理,让我们一定要努力、要勤奋,然而后来我们听到了爱因斯坦这句话的下半句:但没有这1%的灵感那99%的汗水也是徒劳。
好了,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这句话被截取了一半,但是我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社会所展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相本身。
很多牛人、成功人士在功成名就后喜欢写一本自己的传记或是成功论,随后一堆梦想着成功的人就去读他们的传记,想要和他们一样成功。那么,有几人是在看过别人的成功传记后成功的?
没有,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古人打仗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与人和,商场如战场,天时地利与人和你只占据一个是远远不够的。再勤奋、再聪明的人做事都会受运气的影响,
二战时的苏军大将瓦杜丁,自出道以来身经百战,什么恶仗、硬仗、找死仗都打过,斯大林格勒挺过来了,库尔斯克打赢了,追得德军名将曼斯坦因到处跑。如此猛人,竟然在战役结束,到地方检查工作的时候,遇上了一帮土匪,腿上挨了一冷枪,按说伤也不重,偏偏就没抢救过来,就这么死了。
这种事情怎么说?
所以,鼓吹努力论的人大致是出于两种原因,其一冠以“善”之名,给你一碗鸡汤,让你信奉努力可以改变你人生;其二冠以“恶”之名,把事情的真相藏起来,展现给你看的只是一个用糖衣包裹起来的毒药。
不论出于那种原因,结果都是一个——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查理·芒格在他的《穷查理宝典》中的一篇关于如何获得商业智慧的演讲中提到多元思维模型是你商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很喜欢万维钢老师的一句话: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简单打不过复杂。
那些站在20%甚至1%的人都知道单一因素是不足以成功的。
你只会努力是成功不了的,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真相的存在,但是说出来的人不多,这是为什么?
我想,主要原因在于“认知复杂度”上。
且不说认知这件事,认知这个词都有很多人无法定义清楚。
建立认知体系的过程是极为漫长且繁琐的,相比这种艰辛的过程,打鸡血更为容易,鸡血不需要什么知识、思维、认知,只需要你的荷尔蒙。
在看过几本心理学书籍后,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想象,人喜欢听故事,也最容易被故事打动。这也就催生出那些“成功论”书籍大卖的现象,先给你讲一个感人的故事,中间一定要有一些曲折的经历,告诉读者我当初是多么多么不容易(心理学上把这种主动暴露自己弱势解读为更好的和他人拉近距离),但是最后我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己,我最后成功了,于是读者感动了,头脑一热就相信着努力一定会成功。
但是,你只看到书上讲的故事,你知道他真正的机遇么?也许他在最危难时刻得到别人的帮助,也许他的竞争对手在关键时刻出现事故,这些东西你知道么?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能认定努力一定会成功?
马克思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中也提出我们所身处的三种世界:主观、客观与虚构世界。
人是靠虚构力存活的,没有了意义人生也就会面临着结束与崩塌,所以社会上编制出“努力一定会成功”的这片网,我不能评价对与错,也许真的有人因为信奉努力改变了自己的人,也许有人在绝望中需要一些光照来指引他的出路,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而言,这片网不是坏的,但是鼓吹努力而遮掩其他因素的行为确实极大的缺德。
所以,努力也好,不努力也罢,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纠结于努不努力的问题,而是我们要跳出这个坑,看到更为全面、宽广的真实世界。
这个跳板叫认知。
傅盛在他的《认知三部曲》中对认知做了一个比喻:
在武侠书中,一群人打不过一个武林高手。你堆再多的人,不如来一个武艺出众的人。放在当下说,一个人认知体系之全,盛过一支庞大队伍。
所以,真正的成功关键在于你的认知程度上。
你究竟是知还是不知,你是否知道自己知还是不知。(说的有点绕,但这句话是认知的四个程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