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看到@落落蓝爱卡卡说:“青春时代常去的红枫叶书社老板因病去世,自此世间再无红枫叶,难过不已。
纯粹的独立书店已全部关张,现存的也与咖啡馆生活馆等联合经营,要静下心看一本书,是有多难?”
如果问我会不会在实体书店买本书,说实话尽管内心也想支持一下,可当看到网上书店像做的比较成熟的当当、亚马逊等平台在价格方面于实体书店的差距实在太大时,总是望而止步。
自从去年喜欢看书之后,开始流连于图书馆和实体书店之中。对身处广州几家比较出名的实体书店也是如数家珍。像唐宁书店,西西弗书店,方所书店,1200bookshop,广州购书中心等等。
相对于网上书店在价格竞争中出于劣势,就连后面新兴的电子书也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给了实体书店沉沉一击。
今时今日的书店,也不得不在时代信息爆炸的今天加入美学,咖啡厅,文具甚至服饰等品类多元化经营中夹缝求生,另开辟新道路。
今天在1200bookshop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一间实体独立书店从红火到衰竭的16年,有点感触。
01.实体书店的兴盛与衰竭
文章是根据红枫叶书店的店员和书店曾经熟客目睹的过程。
还原一家曾历经红火的实体书店,是如何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步走向衰竭,倒闭的经过。
书店的主人翁叫张良珠,原本是银行职员。90年代,出于对图书的热爱,放着铁饭碗不做,选择跳出了体制外,和朋友合伙,风风火火创办了一家书店,取名红枫叶书店。
书店就开在广州市区寸土寸金的CBD繁华地段广州购书中心里面,当时那里也不过是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偏僻地带。
那年他的女儿出生了,书店也开张了。
那时,尽管地段偏僻路途遥远,还是有很多人会特意搭很久的车来到这里买书。
那个年代,正是实体书店的春天。
张良珠曾这样回忆那个年代:“当年一本学术书,比如《菊与刀》,可以卖几千本,学生白领蜂拥来购。”
刚办下书店不久,几个合伙人就因各种原因撤资了,张良珠独自把书店撑了下来。
他会特意记下每个老顾客的阅读习惯,会亲自去图书批发中心选书,以此更新店里的书籍。也会扛上一包书,搭上公交车,给在电话下单的客户送书。
正因为对图书的热爱,许多事情上亲力亲为,以至于在广州购书中心这样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挽留到了一些老顾客。
在那个并未有过多的娱乐设施,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小乡镇,电视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年代,再加上80年代人文精神未消退,书便成了许多人休闲解闷,充实精神的好物。
据店员回忆她曾在一家大型图书店上班,一个月就有30万的销售额。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红枫叶这家小书店生意也算是红火。
红枫叶书店不出售教辅书,以人文社科类的书籍为主,负责选书的他声称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标准,这也是张良珠对书店的定位。
可惜好景不长,在电子书,网上购书的双重打击下,实体书店的销售额在逐年递减,甚至像红枫叶这样的小书店,也已经出现财政赤字。
就像一个来书店的客户所说:“你们的书楼下,网上都有,为啥要到你这儿来买呢?”
这正是红枫叶书店所面临的尴尬现状。
对于书店,张良珠是有情感寄托,这间与女儿同岁的书店,已经不仅仅是谋利的生意。但生活是现实的,无奈的他只能拆东家补西家,甚至抵押上房子。
可惜书店还是没能熬过寒冬,他也抱着遗憾在疾病中直至生命的终结。留下一笔巨债和一堆书籍。
愿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
02.实体书店衰竭的根源是什么
时代的发展令周围的事物瞬息万变。
首先,是现代都市的节奏越来越快,娱乐设施也呈现出多样化。
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快,思维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转变,在空余时间对网络的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递增。
现在的人,已经很少会在空暇时间,平和的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了。
其次,在剩下的部分看书人里,分成两类:看电子书和看实体书的。
先说说电子书,无需实体书般过多的人力租金成本,在价格上就具备有一定的优势。点击购买即可立刻阅读,出门也能随时随地翻阅。在时效性和便携性也是极具优势。
更别提网络上盗版盛行,只要上网一搜,甚至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阅读到一本书了。
何况在高节奏的今天,看书在部分人眼中,在特定场合下已经成了一种“晒”“装”的姿态。
电子书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翻阅,而不用顾忌别人的眼光。
再说说实体书。
我们都知道电子书的诸多好处,可是面对阅读,也有相对一部分人保持了以往的阅读习惯,用实体书翻阅。
那是对看书的一种惯性使然,也有将翻阅实体书作为阅读一本书的仪式感。
在这样的细分市场下,实体书也还是能分到一杯羹。
网络购物的横空出世则大大瓜分了这一部分的购买人群。
实体书店继而萧条。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店,也因承受不住与日俱增的亏损倒闭了,红枫叶书店不过是众多店中的其中一个缩影。
实体书店单纯贩卖图书,是无法在需求递减和价格战中占劣势的市场下生存下去的。
于是集书店、美学生活、咖啡、展览空间与服饰时尚等混业经营为一体的综合型书店便应运而生。
那么在这样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纯粹的实体书店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03.没有书店的地方没有幸福感
回归到自身,上周末想写一本书的讲书稿,不想翻阅电子书,在附近的图书馆也找不到,也不想网购等待邮寄的时间,就打算到附近的书店买。
然而是失望的,方圆十里内,只有两家“书店”。
当看到“书店”的招牌时,我内心甚是欢喜。
可惜还是高兴的太早,当踏进第一家书店时,这家书店早已空有虚名成了文具店。除了主营的文具,只有少量蒙了一层灰的图书。当然与第二家书店比起来,这样的情况也还不算糟。
第二家书店显然已成为一家小士多,贩卖的主要是烟水等杂七八的日用品。只有后排一个陈列发黄年代久远的书籍。
我心灰意冷地走了出来。书店不是现在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生活的地方少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书店,就好像少了什么似的。
红枫叶书店与之前看过的《岛上书店》里的命运如出一辙。
岛上书店的主人A.J费里克出于对看书的热爱,拿着一笔钱在岛上经营一家书店。他对于图书的订购售卖不是视市场畅销而入,而是根据自己看书的品味喜好来定。
后来书店也逃不过被网络购书,电子书的冲击下不停亏损,出现危机,而A.J也在疾病和对书店的执念中离世,小岛书店面临倒闭。
红枫叶书店老板张良珠在面对书店巨大财政危机时,心中仍有一丝执念:政府是不会放任不管的,既然做这个,就要有信念。
可惜它的存在到灭亡,已经在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尽管岛上的人们,常来书店的熟客也会在网上购书,拥有电子阅读器,但是对于岛上书店的情感已经植入人心。
《岛上书店》里有一句话:没有书店的地方算不上个地方。
我始终相信,一座有书店的地方,才是一个有幸福感的地方。
可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又能让谁来支撑起这座城市的幸福感呢?
PS: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