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多,就听见舅舅在说话。不到七点,大家都起床,吃了一碗香香甜甜,圆圆糯糯的汤圆。
舅妈和妈妈继续在厨房忙碌。我和舅舅去菜市场买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就完成了使命。
“快来吃巴骨肉。”舅妈把热气腾腾的腊骨头端出来,用手把肉一块一块地撕下来,特地挑了两大块递给我。一股浓浓的腊肉香只往鼻孔里钻。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老家的味道,绝对正宗。二十多年没有吃到这个味道,我一点一点地撕着、尝着,沉浸在浓浓的年味儿里。舅舅、妈妈都吃得欢,连声说:“就是这个味儿,真好吃。”
舅舅到书房里,接着看他的《中西方文化对比研究》,我就在阳台的书桌上看杜威的《民主与教育》。第一章《教育作为生活的必需》,我梳理出四个主要观点:(1)生活的真正本性是为延续自身存在而奋斗。(2)生活就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3)教育主要是通过交流得以传递的,交流时一个分享经验、直到经验为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过程。(4)有待教育哲学加以回应的最有分量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在非正规和正规的、附带的和有意的教育模式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第二章《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功能》,我梳理的主要观点有:(1)如果一个人会随着某些东西的变化而变化,这些东西便是他真正的环境。(2)环境是由那些促进或妨碍、刺激或遏制一种生物特有的活动的条件构成的。(3)借由改变环境来影响对行动的刺激,从而改变行动的外在习惯,这也会改变行动中相关的精神倾向。(4)语言发挥作用:共享经历-共同理解-价值一致-精神伙伴。(5)社会环境通过让不同的个体参与到能唤醒并强化某些冲动、具有某些目的并要求承担某些后果的活动中,塑造出他们在行为中的精神倾向和情感倾向。(6)学校环境的功能:精简、清除、平衡。
“开饭啰。”表哥表妹们都携家带口,一大桌人边吃边聊,赞叹舅妈的厨艺,回顾这一年的欢喜忧愁,展望未来的好日子。
下午阳光明媚,舅舅带着我们去新建的中国三线博物馆。博物馆没有开门,周围的景致十分优美,草木茂盛,各种花儿开得正艳,预示着春天已经到来。舅舅忙坏了,一会儿拍摄美景,一会儿拍摄我们。一群人玩得十分尽兴。
晚餐是在表妹的新房子举行。“所有东西都是女儿自己选的。我们年龄大了,不要包办代替,让年轻人对自己负责吧。”舅舅对几位长辈说。一辈人有一辈人的审美,大家彼此独立,互相尊重,活出界限感,对妈妈这一代人是一种挑战。毕竟,他们那一代人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就需要竭尽全力,生活在没有界限感的年代。舅舅给大家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年夜饭同中午一样丰盛,也同样热闹。
看春晚守岁,是我这几十年一直保持的习惯。父亲在世时,他会领着我们一起守岁,在凌晨的钟声响过后去放鞭炮、抢银水。父亲去世后,哪怕是我一个人,也会坚持守到凌晨春晚结束。是的,这是我对父亲的一种想念。我不在乎春晚到底表演了什么节目,节目的水平怎么样,只要我在守着,仿佛就守住了父爱。
当我敲出这些流水账时,新年的钟声还有一刻钟左右就会响起。新的一年,丢掉羁绊,怀着美好,我们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