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报刊文摘》里的一篇文章,说到上海的一位父亲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被孩子气得不行,又舍不得打孩子,就用手捶墙,结果把自己给捶骨折了。
杭州一位父亲辅导儿子作业,怕自己生气会忍不住出手打儿子,只能反手把自己的双手绑上,一绑就是大半年的时间。
——经常看到网上这类不是段子的“段子”,令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譬如下面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有位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怒火中烧,情绪失控,差点酿成大祸:
为写作业,父母子女之间纠结到这样的地步,可见教育孩子这件事有多么的不易。为人父母,含辛茹苦的程度,从中可窥一斑。
不过,冷静下来,还得想想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究竟做错了什么,让大人们如此大动肝火呢?
选了几份孩子的作业,不妨一起来看看。
第一份作业:
刚开始看到这个答案,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忍不住乐(如果是孩子的父母,会不会忍不住对孩子“山吼”——你怎么这么笨呢?!——?)。
可是,认真看看这份作业,孩子的答案真的错了吗?
这个孩子的字迹,写得相当认真、仔细,一笔一划,一点都不含糊。这说明,这个孩子具有认真仔细的品质;再看回答的内容,孩子非但没有排列错数字的顺序,还从另一个角度回答了“小与大”的问题,这个答案其实反映出了这个孩子具有多维思考的能力。而且看得出来,孩子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其实是花了心思、做了深入思考的。所以,这个答案,其实相当精彩呢!
可惜的是,思维已经定势化了的成人,往往习惯了按照单一的模式理解事物,只想看到自己认为“对”的所谓“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孩子丰富灵活、富于想象和创造的内心世界。
上面这张图中惹恼父母的是一道语文题,训练孩子的造句、文字表达和理解能力。孩子的答案是:
“(爸爸)就像(猪一样,上午睡觉,下午睡觉)。”
从句子结构上看,孩子没有做错;从内容上,要看怎么理解:从爸爸的角度看,说“爸爸像猪一样”,那是骂人,人和猪是有分别的;但从孩子的理解来看,这可能是他(她)平时听到的父母之间习惯性的对话,是亲人之间好玩又亲昵的情感表达;又或者,猪和人,很可能都是他最喜爱的事物(或许你能想到孩子们对动画片《小猪佩奇》的喜爱),是平等而没有分别的。所以当爸爸黑着脸批评孩子:
“这样造句肯定不行,重新写”的时候,孩子在不明所以不知所措中,只好怯怯地问爸爸:
“把爸爸改成妈妈吗?”
爸爸妈妈们在以成年人复杂的情感和既定的理解方式去理解事物,并且不假思索否定孩子的时候,其实是忽略了孩子单纯美好的心灵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而这样简单粗暴地否定孩子,实际上也会让孩子陷入无所适从、迷惑不解当中。
一边是大人们自以为是下的气急败坏,一边是孩子们的委屈和不解,成人刻板的认知模式与儿童心灵的单纯丰富的巨大差异从中显现出来。
教育中的局限和僵化,也从中显露无遗。
我们常说发展在于创造、创新。人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需要从童年时期循序渐进培养,想象力和心灵的单纯更需要善加呵护。而实际上,社会、学校、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可能正在做的恰恰是扼杀孩子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事情。
教育是个慢工细活。老师、父母和社会,都需要拓展视野,学会反思。有时候不妨多想想:我们自以为对的、想当然因循的标准、规矩,是不是真的是无可挑剔的?
面对成长中的孩子,认真看,认真想,细心观察,既帮助孩子学习遵守既定的标准和规范,也要能够充分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肯定他们值得肯定的地方,细心呵护他们难能可贵的品质,夯实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这是父母们不能忽略的事情。
最后,再来两张图——想想看,难道不是孩子们在帮我们笑对生活么?
202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