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1章,先恭诵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刚”的本义为坚硬,与力、劲、强、健、坚、硬等词义相近或相同,现代汉语一般指刚强。“欲”,欲念、欲望,是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活动。本章特指私欲。“申枨”,鲁国人,枨音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申党,与申枨是否为同一人,看法不一。这一章的意思是夫子说:“我没有看见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算吧。”夫子说:“申枨这个人有很强的欲望,怎么会刚强?”
【刚的辨析】我们可以从内外二个方面来辨析“刚”的内涵:
1.外形上的硬汉。说起刚强,我们一般会联想起威武的军人或者荧幕上的勇士,比如好莱坞电影中的施瓦辛格,或者中国电影《战狼》里的吴京等,也许是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硬汉的形象,这种形象充满正义、力量,给人信心和希望。看我们当今的中国,中国的男孩是否越来越没有男子气概?一些举止忸怩作态,喜欢撒娇卖萌的“小鲜肉”,经由商业包装和市场运作,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受这股“歪风”的影响,很多男孩子也纷纷效仿,严重误导了青少年的审美和价值观。这种“娘炮”文化,会使青少年迷失自我,失去他们该有的男子汉气概。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专门下发通知,坚决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杜绝“娘炮”等畸形审美。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坚决杜绝“娘炮”文化,让年轻一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君子“智仁勇”三达德,培养男孩子刚毅果敢的品格已经是非常迫切的事情。若一个国家丢失了“刚”的精神,那么就很容易走向末路。
2.心中的巨人。史书上关于申枨的资料很少,我猜申枨一定符合“硬汉”的外在形象,否则不会有人回答他是一个刚强的人。但孔子更关注的是刚强的品质和意志,这离不开内心的纯净和力量。如果贪欲太多,就会沉溺于对名声、地位、权力、金钱、美女等诸多私欲的追求中,这种人外形有时也会表现得很刚强,但缺乏健全的人格,经不住诱惑,往往会走向歧路。我们看近年来处理的贪官,一般在提拔前都是兢兢业业、做事勤勉,给组织上的印象就是正派能干。但是一旦掌握权力,缺乏监督,私欲就很容易膨胀。远华案主谋赖昌星有一句话:“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语道破了官员的贪欲与腐败之间的关系。民间俗语“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私欲的把柄握在别人手中,何来刚正不阿、强健不屈?孟子主张真正的刚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都是发自于内心的坚定力量,如心中的巨人屹立不倒。
【无欲之辨】那么,无欲就是没有欲望吗?我们怎么理解呢,这里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1.无欲不是躺平。最近流行一个词“躺平”。指无论对方做什么、说什么,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只表示顺从,某种角度也可理解为“无欲”:没有成功的欲望了,瘫倒在地,妥协、放弃。看周围,那些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可能也不在少数。内卷是很可怕,但比内卷更可怕的是,因为内卷而自动放弃奋斗的精神和毅力,少了这股精气神,整个民族将萎靡不振,坐吃山空。这种躺平式的“无欲”,对社会是不负责任的,与孔子说的内涵相差甚远。
2.无欲就是无私。私欲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一旦内心被私欲所污染,就会体现在行为上。王阳明说:“去人欲,存天理”,这里的人欲,是指人的各种私欲,比如追名逐利、好色好物。天理,指的是符合客观世界运行规律的公理 ,具体到人类社会,就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王阳明认为,只有经常提醒自己“致良知”,就是时刻保持内心的纯正无私,行为才不会偏离正轨。儒家倡导学习圣贤,提高自己修养的功夫,把一切私欲从内心中去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大公无私才是君子的行为规范。
【刚健之路】 纵观历史,儒家特别重视立志和慎独,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来消除私心的影响。
1. 立志。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孔子认为:真正把“道”作为自己坚定信念的人,因为矢志不渝地追求仁德,就不会在意衣食方面的享受,因而不会被欲望所束缚。孟子是亚圣,紧紧遵循着孔子,《孟子》一书气势磅礴,激情荡漾,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孟子的激越情感和刚强个性。他主张养“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又说“志,气之帅也”,立定远大的志向,才能正确取舍,才能不被私欲所左右。王阳明被贬贵州,经“龙场悟道”后,创建了龙冈书院,聚徒讲学,并为求学者立下了著名学规——《教条示龙场诸生》。该学规共有四条,其中第一条便是“立志”。他告诫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在他看来,无论是圣贤豪杰,还是百工技艺,人人都有成就事业的可能性,但是首先必须立志。
2. 慎独。“慎”即谨慎,“独”是单独。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或无人监督和注意的时候,也能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在欲望面前紧锁心扉,在诱惑面前不动贪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慎独是对君子严以修身的要求。《大学》中言:“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中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等。一代大儒曾国藩始终把慎独放在修身之第一和根本的地位。他在《君子慎独论》中阐释,慎重独处,就是遏制自己的贪欲,连其中最隐蔽的地方也不放过,行事遵循自然之理,一刻也不间断,这样内心自省,才能无愧于心。《曾文正公家书》中曾国藩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昨晚,梦见有人得到一笔额外财产,自己很羡慕。早晨醒来之后,反省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狠狠地批了自己。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听说某朋友发了一笔横财,心又为之一动,非常羡慕。回来后,写日记反省,早晨刚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真可谓卑鄙、下流。由此可见,君子不是没有私欲,而是通过慎独反省不断去除,慢慢趋向圣贤。
【刚柔相济】孔子重刚强,认为“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刚柔相济的最高道德和境界,包含和统率人的一切优秀品德,刚是一个具体方面。仁者大爱、大公,刚者无欲、无私。不能说刚等于仁,但具备刚,就有了仁的因素,做到刚,就离仁近了一步。孔子曾告诫子路“六言六蔽”,其中就有“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篇》)。以性格刚强自傲的人,如果不好好学习,不扩大视野和胸襟,不提高思想深度,不修养其他方面的品德,那么他只是一个头脑简单、进退无据的刚烈乃至刚愎之人。这种人在死亡面前也许会坚定不移,在困苦面前也许会顽强奋斗,但在更多时候则可能表现出纵情任性、放荡骄恣或超出常态的猛烈气势,最终把事情搞砸。所以一个君子要善于学习,做到刚柔相济。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为清末政治家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意思是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条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上下联最后一字——“大”与“刚”,意思是说,这种浩然之气最伟大,最刚强,更表明了作者的至大至刚。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壁立千仞”的刚直,来源于“无欲”。这样的气度和“无欲”情怀以及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正是刚柔相济的最好注解。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孔子说的无欲,与现代社会的低欲望有什么区别?
2.如何培养“刚”的精神?
3.做到刚就能做到仁吗?二者的差异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