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中年失业,最近刚上岸,来谈谈心路历程坐标

魔都,本人1982年出生,属第五代非原生土著,第一代先祖一百多年前逃荒迁入魔都。

-—-—-家庭原生背景-—-—-

先唠叨一大段,家庭背景简单直叙一下。爸妈普通工薪阶层,五十年代出生,赶上了那段不能多说也不忍回望的岁月,不崇尚读书识字,以工矿生产农耕劳作为荣。我妈被安排辍学进厂当女工,我爸被安排辍学远迁下乡农耕。这群十几岁孤身一人背井离乡的孩子当年其实都是被灌输了支援农村建设一辈子的思想,根本就没指望有朝一日能够回家。没有开天眼预知未来的可能,当时最好的选择,女孩基本都嫁给了当地村民,男孩也入赘成为村里的女婿。只有我爸心气高傲不想扎根下来,可也毫无办法,只能白天农耕夜晚偷偷阅读,能弄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似乎只有在书海里方可获得一丝的安慰和逃避(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

数年后拨乱反正,国家开始培养工农兵大学生。我爸虽然数理化一窍不通没法参加考试,但作为一个“农民”,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把握,以及一手好字倒是让考官眼前一亮,最终获得保送回家就读复旦大学某文科专业的机会。毕业后在一家国企工作到60周岁退休。而我妈16岁进国营工厂上班,34岁因职业病退下来当了家庭主妇(只拿最低生活保障,直到50周岁才能拿较少的退休工资,因为工龄短)。

家庭住房是在八十年代由我爸单位福利分配的一套一居室(租赁房,产权是单位的,每月要从工资里扣房租)。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那个年代的“福利分房政策”、牛哄哄的“单位房管科干部”。拿到了房子,虽然小,可毕竟不再是那种私建的土屋,而是煤卫独用不需要抢煤球炉、不需要去公厕倒马桶的公房。那一年开始爸妈已经很知足了。他们睡在卧室里的床上,我在厨房和卧室之间的走廊地板上打地铺,但是内心却充满着安全感。

接着十年后(九十年代),上海开始住房所有制改革,爸妈用多年积蓄、亲戚间的借款(加起来差不多要我爸100个月的工资)把一居室的租赁房变成了自己的产权房(那时亲戚们都不理解,认为这100个月的工资用来付房租的话,至少可以住到死。事后证明了这是我爸人生中第二个重要的正确决定)

又过了几年,上海开始正式有了商品房。由于我们这一居室已经是产权房,自然可以买卖了。爸妈卖了这一居室,借了商业贷款,房屋置换成了二居室。我也终于在进入高中后有了自己的卧室,睡上了床。

最后,到了我爸退休前几年。他的单位搞了股份制改革,企业性质从纯国企变成了有各种资本参股进来的民企。老单位也买断了他的工龄,一次性给了一笔钱(运气好在新单位并没有在买断后,把他扫地出门,而是让他安稳地干到了退休)。爸妈就用了这笔钱把二居室换成了三居室(我大学期间)。

在我工作后的第五年,爸妈把三居室又换回了二居室,差价给了我做首付款,我和老婆贷款买了婚房。

铺垫这么多,是为了交代清楚,作为上海土著,其实绝绝绝大部分都不是有钱人。就算是本地有房,也大多数是从私建祖屋、福利分房、旧区改造一路走来的,往往属于自持自住而已,有投资增值价值但并无变现可能。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失业的打击还是很致命的。(某专家:人没工作,可以把家里不住的房子拿出来出租;人没工作,可以把闲置的车开出来跑滴滴。呵呵。)

-—-—-学业背景-—-—-

我是在千禧年后参加高考的,那还是个民族自信不怎么够的年代,即便是上海也落不了俗套,也对western那套东西感到神秘并崇拜。那时候很多大学开设了中外合办的专业,也提供了留洋交换学习的机会,港澳各大学也开通了录取内陆生的渠道。高考生们对此趋之若鹜,我也不例外,进了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当时宣传在欧美体系里是无敌一样的存在,又是第一年引进国内,先占山为王,第一批毕业生将成为行业里的领军人物、先驱者、大师兄,听得很热血是吧)。后来发觉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塌糊涂,欧美教材翻译进来咬不动嚼不烂,还完全不匹配国情,国内尝试模仿着编写教材,结果中不中洋不洋四不像。四年里换了数不过来的教授和教材,最后演变成无论什么类型的课程都是几个坚守岗位的教师拼凑着讲课,也管不了合适不合适、专业不专业了。从上到下就没有人不拧巴不难受的,熬到了毕业,社会上不了解也不认可这个专业背景,没有一个同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都是靠着八仙过海的架势各谋出路。类似于,英语好的去当了翻译或先混进外企打杂,文笔好的去当了文员和秘书,数学财务学得还行的先弄个出纳干干,考公的也不少,反正做什么的都有。我脸皮厚那么一丁点,去当了销售员。而这类专业在二十几年后的今天,已经大面积从各个高校撤销。

-—-—-工作经历-—-—-

快要说回中年失业这个正题了。在一线干了八年业务(做工业品直销,没有经销/分销商渠道模式,等于是单枪匹马拎着包,到处走街串巷开拓陌生客户。又要知识结构全面,又要能说会道,还得懂察言观色),酸甜苦辣自知。

终于在32岁之前,综合素质、文字功底和工作拼劲被一家国企相中,我中途转型改做了综合管理(风控/管理体系/品牌企宣/后勤保障),卸下了肩头无穷无尽的销售指标,过上了忙碌且充实的安稳日子。四年后又掐点35大关跳槽一次。那时候跳槽不投简历都偶有猎头来推荐岗位,投的简历90%以上也都是当天或隔天就有反馈,offer总数接了不少,最终挑挑拣拣找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行业和企业。

-—-—-危机说来就来-—-—-

没两年口罩就来了。公司属于文娱行业头部企业,体量大、名气响、业务模式单一、转型困难,受影响特别大,整整三年几乎没有正常营收(可以收点小钱但以透支未来作为代价)。原本大家在口罩第一年已经做到众志成城,都同意减薪停薪与企业共度难关了,也不是说一定撑不到今天。结果还是低估了一部分人的底限。俗话说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越是企业业绩不好的时候,越是有人浑水摸鱼兴风作浪,大搞派系争斗。最终,上到集团公司、下到兄弟单位,林林总总加起来光核心领导岗位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优化掉了一百多人,其中也包括了我公司的老大。老大走后,新王登基,自然免不了又是一阵腥风血雨,我又恰巧合同到期。果不其然,提前一个月无理由也不解释,没有谈及绩效考核,也不沟通岗位变化趋势,直接通知不再续聘(追问一句后,也不过是回复一嘴公司效益不好,所有人遵循三不原则,到期不续/空缺不招/离职不留)。事实上,新王的部属仍旧该续的续,该招的招(号称都是核心必备岗位)。

离职前我固定收入每年30,不多不少没有浮动。我老婆是在500强快消,保底收入每年40+ (如果能拿足全额奖金,可以摸高到70,但概率几乎为零)。有一间中环外的小三室,还剩下七八十万贷款没还干净。单娃不考虑二胎,租了学区房(每月房租一万),养一辆代步车。其他生活开销属于中规中矩,没什么铺张浪费。口罩前每年最多一次国内旅游、一次国外旅游(何况假期也没这么多)。能存点小钱,但也不多,远远不足以提前退休。

-—-—-39危机-—-—-

中年失业自然没有前几次跳槽来得心态这么放松,我压根就没抱着挑挑拣拣的态度,也没想着什么先修养一段时间。从被通知的那天开始,就在猎头小伙伴们那里重新挂号排起了队,各大招聘平台也连夜就更新好了简历。随着年龄的增长,竞争力是不可避免地下滑。我还算是调整过心态的,做了这样几个心理预设:

①从行业头部企业出来,去看看中下游企业的机会,工作经历以及企业背书应该还算好用

②降低管理职级的期望,接受增加事务性工作的比重

③降低待遇或增加工作量,甚至两者同时

④在其他条件方面进行一定的妥协

在2022年最后五个月里,一边在家陪着娃辅导功课+料理一日三餐,一边和超过100+的猎头保持着还算高频的沟通,各大平台上也基本都有一半左右的反馈。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还是能被很多企业所看重,只不过仍旧受到口罩原因,好些个岗位都是属于观望和未激活状态,一个字,要耐心“等”。

-—-—-40危机-—-—-

随着官宣自2023.1.8起,全国彻底放开不再受口罩限制后,明显能够感受到猎头和HR的活跃程度、在线时长都在攀升,平台上放出来的岗位也明显多了。但与之鲜明对照的是,我很多微信/私信/短信/邮件沟通开始变成已读不回了。平台上发送的求职申请也大量出现秒拒的迹象。

接着我顿悟了,是系统提醒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我正好超过40周岁了。如果说过去35岁是条红线,随着现在老龄化、用工荒等各种负面舆情,确实有部分企业适当放松不再死咬着35了,但40应该是那条新的红线了。

-—-—-现状-—-—-

2022.9.9离职,2023.5.8新入职,历时正正好好八个月。期间,

①投递了超过400+简历(没有海投/盲投),获得面试机会3,机率低于1%,还都没坚持到最终面,成功率零。

②联系了超过150+猎头,大部分说服不了企业,推荐失败;小部分猎头在这八个月里开单失败,受不了生活压力,转行也去找工作了。

③恳请行业内的几位领导、大佬帮忙物色工作,也是在几位大佬的共同担保引荐下,才顺利入职。如果没有这层机缘,不敢想。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新工作不带团队单兵作战(原先带13人小团队),工作内容并非原先最擅长的,外部社会关系全要重新建立,通勤路线单程80公里(和出城都没区别了,如果坐地铁单程2.5小时,开车单程2小时)。

好在,收入保持不减。

这头我刚完成入职,老婆公司那头也开始陆陆续续曝出优化人员名单,也是终日惶惶不安。

-—-—-敢不敢就此退休-—-—-

当然不敢。一方面没有什么特别过硬的手活儿,可以用作兼职。可能技术人员在这一点上会好一点。另一方面,一直被引经据典谈论的开滴滴、送外卖、跑快递,其实也已经卷到不行。40+的体能比不过20+的,可能还是开滴滴更合适一点点,收入方面估计也就是混个温饱。手里的余钱,并不可能支撑二十年(甚至二十五年)到退休。

-—-—-心态-—-—-

说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其实很多人已经是四十甚至三十知天命了,知道太多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结果强求不来。

手里能有什么工作就做呗,总比没有强;过几年工作万一再丢了,能做得了什么零工就做呗,总比没有强;当到了50+,全社会都不认可你还能继续工作的时候,靠点存款,吃糠咽菜呗,总比没有强。

至于现在么,降低物欲,尽可能多存点钱,少作死少冒进。虽然所有人都这么做的话,肯定不利于经济回暖。但又能怎么样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