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不想出门,也不想说话。我妹妹害怕我在家中猝死,一下班回来就猛敲我的门,确认我还活着。昨天朋友订好了火车票,说她反正不退票,让我赶紧收拾行李,坐最近的一趟火车,去她家住几天。
这个朋友仿佛和我有心灵感应,几年间,我们并不经常联系,但每每我到了崩溃边缘的时候,她都会突然约我一起出去旅游,或者突然约我去她家住几天,好像是老天安排来拯救我的。
早上手机没电了,给隔壁车厢的大叔笑了一下,说叔我手机没电了,大叔就非常友善的把充电口让给了我。他对床的另一个大叔问他:“你不是也没电了吗?充了多少?”
大叔笑着说:“没事,够报警就行。”
他们问我是不是90后,我说是,他们就问我有没有捉过蚂蚱,有没有用过一分钱的硬币,有没有捉过“知了猴”。
山东方言说“知了猴”我实在是没听懂,大叔特别可爱,用双手比划出一个爬树的姿势,说,就是树上爬的那个知了猴。从地里钻出来,然后爬到树上褪壳的,知了猴。
我恍然大悟,是蝉啊。大叔非常欣慰——这个姑娘居然知道知了猴。然后就非常愉快地跟我讲他童年的趣事。捉知了猴卖钱,换冰棍吃。偷鸡蛋卖钱,换冰棍吃。偷鸭蛋卖钱,换冰棍吃。
好像冰棍就是他童年所有的快乐。
他说小时候穷,穿那种织的毛裤,冬天一活动,毛裤就拥到一起,需要时不时扯一下。那会儿嘴馋,但是没钱,就想方设法弄钱。
他现在在外面赚钱,一两个月没回家了,觉得还是家里好,想家。
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好简单,我却好复杂,活得一点都不朴素。人世间哪来那么多要死要活的事情,不如踏踏实实捉知了猴,换冰棍吃。
朋友带我去了王羲之故居,一个没有超出考纲的景点。
我的第一个网名叫淡墨痕,取自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那时我以为洗砚池就是浴盆大小的池子。到了王羲之家,我才知道,原来富人家涮毛笔洗砚台的池子,那么大……
我一直误以为王羲之很穷,对他的印象就是“写毛笔字的”,我认为写字的应该都很穷。
然而琅琊王家其实很富有。而且是富过好多代的那种遗传式的富有。不管是官场还是文坛,王家都混得不错。
王羲之的老婆聪慧,七个儿子又个个有出息。
关于王羲之的妻子,我看过两个故事,一个是启发王羲之不要总是临摹别人,要练成自己的字体,让王羲之茅塞顿开。一个是教育王献之不要浮躁骄傲,沉下性子好好练字。
不一味奉承丈夫,不娇惯儿子。还凭借自己的人生智慧,活到了九十多岁。
感觉娶对一个媳妇,可以福泽好多代人。 一个优秀的女人,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可以让子孙后代都往优秀的方向发展。
王献之也是个好孩子,从小就天赋异禀,又踏实肯学,最重要的,是他还有创新精神。
富二代官二代最难当,生在父亲的光环之下,很难拥有自我的价值感。王献之最让我有好感的地方,是他没有心甘情愿的被笼罩在王羲之的光环下,而是凭实力和父亲并称“二王”。
他不仅练成了自己的字体,还敢指责父亲的字不够创新,不符合潮流变化和时代审美。王献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做到了。
谁都不愿意自己的身份是谁谁谁的儿子,谁谁谁的女儿,每个人都希望有自己的名字,作为自己而存在。能挣脱父辈光环,脱颖而出,青出于蓝的,才能拥有真正的自信。
王羲之的七子一女,被世人记住的,唯有一个王献之。
在茶室歇息,偷听到一男一女的对话。男人说要给女人的某个大龄未婚的女性朋友介绍一个二婚的男人。
我突然笑了,我朋友不知道我在笑什么。
我在笑,古今中外,贫富贵贱,大家想的事情都一样。
捉知了猴,换冰棍吃。
练好毛笔字,超越父亲。
单身女青年的终身大事。
嫁给东床快婿,教育七子一女。
无非都是在追求两种感觉。第一种,是价值感。做点事情赚点钱,做点事情赚点名,满足一点物质上的欲望,让自己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
第二种,是归属感。求一个安稳美满的家,万家灯火,有一盏是为你而留的,是你在外打工一两个月,最想回去的地方,是让你觉得最舒适的地方。
有人是无暇兼顾,有人是顾此失彼。无暇兼顾的是他,顾此失彼的是我。寻求平衡,才是解决之道。
与其沉溺痛苦,不如慢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