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22年,也就是鲁隐公元年。这一年了不得!因为这一年是春秋的第一年,太有标志性了。《左传》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叙事的。那一年,立国二百多年的以色列被亚述灭了,可怜的犹太国王在寒风中孤独地苟延残喘。没错,以色列是被外族入侵,就像当年日本鬼子入侵中国一样,只不过以色列被灭了,中国把鬼子赶走了。
这其实见惯不怪了。这世界,总有人闲不住嘛!闲不住的人,仿佛冬眠的蛤蟆,春雷一响,必须出动。一出动就得搞出事情来,打打别人,杀杀老弱妇孺。然后站在尸骨上,仰起头举起手述说英雄的威严。
从这一点来讲,中华民族还比较善良,很少去侵略别国(大元是例外哈)。但是,闲是一样的。那怎么办呢?好办!自己掐呗。俗称窝里斗。
春秋的故事就是从窝里斗开始的。春秋的第一年,郑庄公跟他亲娘和亲弟弟都翻了脸。地地道道的祸起萧墙,给春秋史开了个好头!巧是有点巧,但却意味深长。
这娘三宫斗兵斗的原因,虽然隔了两千多年,跟咱们还是挺像的。首先,男一号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任国君,郑武公的嫡长子。名叫寤生。女一号是武公的正妻,是申国的公主,史称武姜。武,是丈夫的溢号;姜,则是娘家的姓。申国据说是伯夷之后,姓姜;郑国则是厉王之后,姓姬。武公娶武姜,不过姬姜两族长期通婚之一例。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就是寤生,老二叫段。段,是男二号。都是亲生的,也是嫡子。嫡子就是大老婆、正宫生的。小老婆生的上不了台面,叫庶子。打架的就是这哥俩。翻脸搞事的是武姜同学和她的儿子,段。常言道:血浓于水。这样做也太不合逻辑了吧。
但是,武姜就是想把大儿子弄垮甚至搞死,好让小儿子上位。原因很奇葩,因为武姜生老大的时候,不知道是姿势不正确还是接生婆不专业,反正老大跑出来的时候姿势是不正确的,倒着生出来的,就是两条腿先出来。这把武姜吓得够呛,所以庄公名字才叫“寤生”,就是“倒着生”。
武姜迷信啊,她不怪自己,就怪寤生,反正从小对他就很差,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而且动不动在床上吹耳边风,要武公立段为太子。反正这事没成。武公死后,寤生即位为庄公。这娘俩就密谋变乱。(按《左传·隐公元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我们知道,郑庄公是春秋牛人的鼻祖,他死了好多年,才轮到齐桓公晋文公出来跳腾。反正很了不起,但他却容忍段不三不四胡作非为长达二十二年之久,不断地跟他升官给他兵权,直到“郑伯克段于鄢”(这一段中学语文课本是有的,就叫《郑伯克段于鄢》)。所以,后世好多人评论说,段作乱,都是庄公惯的,姑息养奸,一直等段野心膨胀到极点,贸然出兵,然后名正言顺的灭了他。这首先就不符合礼!
这可咋办?不好说啊,所以史家挺为难的,只好用“郑伯克段于鄢”这几个字记录了一下,还被孔子讥嘲,说这就叫春秋笔法。(按《左传》原文:“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意思就是说,《春秋》说啦,兄长不像兄长,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用了个“克”字,把庄公成为郑伯就是讽刺庄公没有尽到兄长之责。)
笔法不笔法的,就不管了。关键是这娘三开了个好头。从此之后,中国历史上孜孜不倦地持续上演着这种窝里斗。热闹非凡。
郑庄公搞掉弟弟段之后,才过了三年,就有一个国君被弟弟杀了。以后,接二连三的有国君被干掉。被杀、逃亡;身败、名裂。重复上演,乱成一锅粥。现在宫斗剧里的桥段,都是人家几千年玩剩下的。甚至比电视剧桥段要精彩荒唐得多了。
比如管仲一箭射了小白之后,又辅佐小白成了春秋第一霸主,就是齐桓公。齐国上流社会,其实都姓姜,姜太公的后代。看《封神演义》就知道,姜太公最后被封于齐。从姜太公传到齐桓公他哥齐襄公,已经是春秋时期了。齐桓公能称霸,就是他哥爱偷情搞出来的,酿成国际大祸,小白只好外逃。
齐桓公他哥,齐襄公,呵呵。是个风流荒唐的家伙。他跟他妹妹,也许早就同床共枕了。后来她嫁到鲁国,史称文姜。那个倒霉的老公叫鲁桓公。鲁桓公老婆的情人是她哥哥齐襄公,齐襄公的弟弟叫小白的后来称霸,叫齐桓公。这关系,乱!姐姐扮演着哥哥的床上用品,同时又是自己的眼中钉鲁国大名鼎鼎的国后,齐桓公也够头疼的。
文姜出嫁后十五年,鲁桓公,作为鲁国元首,携夫人文姜出访齐国,那兄妹二人理所当然的又上了床。鲁桓公很生气,头上一片碧绿直冲云霄,把文姜痛骂了一通。文姜生气了,就给情人兼哥哥的齐襄公告状。(按《左传·桓公十八年》:“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从原文可以看出,当时鲁桓公出门之前就有一个叫申繻的官员劝他说不要让自己的老婆跟人乱搞那不符合礼。鲁桓公大概听进去了这话,所以就骂了文姜。
但,齐襄公也不是省油的灯。齐襄公比西门庆狠多了,武大捉奸,西门庆还吓得躲到桌子下面去了,齐襄公的处理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罔顾伦理道德和国际关系,就派人弄死了既是他妹夫且又是友邦元首的鲁桓公。(《左传·桓公十八年》:“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然后,咔嚓,把杀手当作犯罪嫌疑人杀掉了事。
齐襄公,霸道总裁,不讲道理。鲁国屁是放了几个,却也不太臭,无可奈何,尴尬懦弱。鲁桓公被谋杀后,鲁国向齐国提出外交诉求,强烈谴责,高喊鲁齐两国世代较好,长期共同发展,犹若唇齿的口号,但做的很懦弱,鲁国不敢追究齐襄公的责任,只要求严惩凶手。
这下好了,鲁桓公去黄泉之下默默的等着千年后武大郎的冤魂。这兄妹两乱伦,开启了肆无忌惮的新篇章。光史书记载的他们幽会,就有六次之多。若是史书按照《金瓶梅》的写法写,那可真是又黄又厚。甚至金莲和西门庆的做法,也是参照这兄妹俩的。连惜字如金的左丘明,都这么大篇幅的写,比如鲁庄公一年这一年,左丘明啥事情都没记,连鲁庄公继位的那样的国家大事都没记载,却记载了文姜,因为文姜跑到了齐国,直接杀到情郎地盘上去了。(《左传·庄公元年》:“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到庄公二年,啥都没说,就记那么一句话,“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奸也。”《春秋》干脆就一个字,奸。看来这一年干脆啥都没干,就是奸。庄公七年春,也还是这么一句话,“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这次有意思的是,《左传》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两句自然现象——“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秋,无麦苗,不害嘉谷也。”也就是说,这年的大事是这兄妹两高调地国际偷情,然后天灾降临,恒星不见了陨石落下了秋天洪涝粮食全完了。更有意思的是,两人春天偷情,夏秋遭灾,冬天竟然还,额,我估计来年也不咋样,也许野火四起,民不聊生。我更奇怪的是,为什么这兄妹俩为什么总是打一炮换一个地方,难道是喜欢野战?反正他们行踪很缥缈,足迹遍布高原山河。司马迁的用词也很有意思,他只用了一个字,“复”,就说明了问题,(《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复通”,那不就是多次吗?
靠,鲁桓公尸骨未寒,鲁庄公才即位不久,索命的无常鬼刚刚满载而归,这兄妹俩就卷土重来,文姜直接从鲁国跑到齐国去跟情郎哥哥跨国做爱,这根本不顾鲁国的颜面。
而鲁国全体上下咬牙切齿无可奈何,全国上空被一大片绿油油的云罩着。可见当时齐国有多牛逼。
就是这么一个牛逼的国家,荒唐到了极点。就因为武姜谋杀亲夫这件事,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就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於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注意,司马迁说是“群弟”,那就是说大家都跑了。然后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谋杀,篡了位。没几天,公孙无知又被人杀死。然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打来打去争君位。这过程,《左传》记载的就只有内乱,打仗,哥哥弟弟父亲儿子母亲宫女们你打我我打你,打成一片。内乱不断,外祸连连,国君之间也打来打去。直到鲁庄公十年,齐国还在欺负鲁国,带兵来打,结果被曹沫打败,这就是有名的“曹刿论战”。
这只是齐国和鲁国的,其他的国家也斗杀来杀去。乱成一片。
然后,我们的传统,就此奠定基础。漫漫中华史,多少铁蹄声!而死于窝里斗的,几乎就没有断过,春秋打完战国打,战国打完秦汉打,汉朝打完三国打,三国打完魏晋打,唐、五代、宋都在窝里打,大元那么厉害,专打别人,后来也是兄弟窝斗同族相残,大明更别说了,到了大清朝,伟大的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也还在斗,外族入侵了也还在斗——
看看自己的身边,多少人窝里斗、亲人反目、朋友断义、明枪暗箭的。
当然,也有不斗的。可是不斗的也够让人心烦心凉的。
我们就常见人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帜,在做着“好事”。老师打你两巴掌,还牛逼哄哄的说:我打你是看得起你,是为了你好。到处都充斥着为你好的温情。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很多人爱庄子超过孔子。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都不喜欢,就不要那样去对待别人。你不喜欢吃屎,强迫别人吃就不行。嗯。很有道理。
但是庄子不,庄子一直强调的是己之所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喜欢,但你也不要强迫别人喜欢。你喜欢游泳,不一定别人也要喜欢游泳。你觉得跳舞好,可以锻炼身体,你不能为了别人好,也强迫人家喜欢跳舞,万一人家就喜欢打篮球呢。那也可以锻炼身体。
庄子这个道理,我觉得比孔子高明多了。我们不要窝里斗,但也不要好得太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