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深入浅出,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我想我们阅读没有一点障碍。下面我想对书做一个概括。整本书我看见两个字“平等”。
一
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传统教育方式奖惩及其弊病,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家长和老师把自己当作权威的一种教育方法。而且它们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书中已有详细说明。
效果怎么样呢?我们先来看表扬,表扬的目的在于“要改变孩子”,面对家长的这个目的,孩子们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书中告诉我们,要么这种表扬是不起效果的,孩子会从表扬中听出批评,或者加重手足间的争斗,或者使孩子越来越服从。
面对惩罚,孩子们的反应是分为三大类:对抗、逃离、屈服。
所以,总的说来这两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使得孩子们去挑战教育他们的权威——家长或者父母,他们反抗父母、老师的教育方法,有时他们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甚至不惜任何代价。
所以第一部分讲述的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导致教育失效。
书中的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不同于奖惩的管教方式——其他的管教方式。
第一方面他介绍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用“我—信息”来表达。“我—信息”是这样表达的:孩子的具体行为+这个行为带给你的感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举个例子:“今天早晨你收了自己的碗筷,这让我感觉很好,因为我的工作量减少了”。从评判性的“你—信息”转变为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我—信息”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感受,因为那就意味着软弱”。特别是家长和老师面对孩子的时候,都会想要拿出自己权威的一面,高高在上的一面,认为这样才能更有力量地去教导学生、孩子。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是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我认为这句话的最关键所在就是平等!“一颗心灵”面对“另一颗心灵”,没有任何附加物。确实教育是不能靠权力靠权威,才能去实现的,权力和权威只能激发反抗。而用心灵,去看见对方的需要,然后给予恰当的回应,这才能很好地教育。
平等,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韩愈在《师说》里就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也是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唯有在这种平等下,引领、协助才能起作用,才能带来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信息”就是教育者把自己的地位放低,与被教育者平起平坐,“当我们面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就会开始将老师看作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会失望,会受伤,会生气,会害怕的人。学生眼中的老师开始变得真诚,因为老师也有自己的弱点,也会有不足,就像学生自己一样(134页)。“我—信息”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是在帮助别人(132页)。
第二方面介绍的另一个办法就是“参与式管理”,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来代替他律。书中在156页提到,“假如老师能够将自己视为现代经理人,就会更愿意分享权力,而传统的经理经理人不仅不会放弃手中的权力,反而会追逐更多的权利。
书中160页,对于这种参与式的管理有一个介绍,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称为C4R体系。“这个体系的学习环境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这里,孩子们被视为与大人(家长、老师及校园其他人员)是平等的。拥有在学校管理中基于美国民主理念的“体制”所赋予的权力与义务”。
这两处都提到孩子与大人是“平等”的。而实施了这种教育模式的学校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三方面“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中的“接纳”与第四方面中的“积极倾听”,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唯有积极倾听才能很好的接纳。书中207页“积极倾听,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我们希望他人知晓我们的接纳:我非常理解,你现在所经历的,我接纳你现在所有的想法及感受”。
下面是积极倾听的8个条件(207页-208页)
“1、你必须是真的想要听孩子表达。
2、你必须是真诚的,想要在当下、就这个问题来协助孩子。
3、你必须真诚地接纳孩子当下的感受,而这个感受可能与你自己的感受及你认为孩子应当有的感受不同。
4、你必须对孩子充满信任,信任孩子具备解决问题或者应对情绪的能力。
5、你必须明了,这些感受是暂时的,而非永久的。
6、你必须能够将孩子看作是独立于你而存在的——他是一个完整单独的个体,他并非你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拥有他个人生命的个体。
7、你必须带着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的感受。
8、你必须有勇气来冒险有可能当你听到对方的话语后,你会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及价值观。”
我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抄出原文,是因为我觉得这8点淋漓尽致地去阐述了在教育中的“平等”的具体内涵。
书中在222页当中也有描述这种基于平等理念之下的“积极倾听”的效果。“当孩子感受到来自大人的理解与尊重,他们的内在也会体验到对自我价值自我自我重要性的认可,这种应被理解产生的满足感,加上提升的自尊感会使孩子产生对老师及家长的正面感受”。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民主关系,如何促进幸福与健康”。“民主”其实就是平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本书用了262页的篇幅,就是为了说明在教育当中,我们需要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平等。
二
国外的关于教育的书籍,他们的优点就是急读者之所急,会提供读者最需要的。而读者,也就是父母或者是老师认为自己最需要的就是拿到一个法宝,可以马上用起来,那就是所谓的教育方法。
但我们也知道东施效颦的故事,“颦”就是皱眉,西施皱眉挺好看的,那是因为皱眉与西施的气质相符,东施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但是她把皱眉拿来就用,所以贻笑后人。
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是确实不错,而且作者用了很多的实验结果来证明它的正确有效。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本书作者是在1962年推出父母效能训练。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而且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时代的孩子。所以我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关注这本书所传达出来的理念,也就是“道”——平等,这个理念即使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是足够正确。平等的理念了然于胸之后,他提供的方法——术(“我—信息、参与式管理、积极倾听等等)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没有“道”在心中,“术”用起来会面目全非。而且有“道”在心,我们会琢磨出更多的适合自己的孩子的“术”。
还有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运用术——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所面对的这一个、几个、一群孩子的具体情况。切不可依样画葫芦,画虎不成反类犬,为追求方法的完整性,而过度教育。一定要记住孩子是主体,方法是为发展孩子的自律而服务的。它应该是止在所当止,它应该翻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