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去的那家御河美发厅不做理发生意了!
对于我来说这可是件头顶问题——许多年来,固定在他家理发,习惯了他那儿的随意感,习惯了等待时一份报纸从头翻到尾,习惯了偶尔和老板小陈骂几句不争气的南钢队,更习惯了他剪出的发型——其实小陈给我剪出的发型远没有他请来的小陈姑娘剪得令我满意。每次理过发的第二天,我的发型都会被朋友Y笑话一番,连部门领导也会调侃一句:“大队会计头!”不过,只要过了一个星期后,头发就能成型,显出大气洒脱的气势来——从没有哪个男子理过发后能一下让人适应新的形象的!
他家以前有个胖胖的年轻女子,理发手艺也挺好,至少让我很满意。可惜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做了。
那个小陈姑娘像极了我曾经的一个碟友,小小巧巧的,远比那碟友可爱多了。初来时,我觉得就是一个学徒的。那次去理发,正好轮到她替我剪发。我一句怀疑的“你?”字吐出嘴就让她停止了动作,把我转给了老板小陈。不过后来发现,她的手艺挺不错,至少每次理完发,Y的笑声少了许多(兴许是再懒得笑话了吧?)。有一年冬季,她给我理发前,在替我围毛巾时,手伸进我的后脖子里,冷得我打了一个寒战。她奇怪地说:“我的手不冷啊?!”我说:“不是你手冷,是温差大哎!”让她笑出了声来。
很多时间之后,我发现老板小陈和小陈姑娘关系有点微妙。小陈姑娘管老陈叫爸爸,和小陈唠叨昨晚怎么怎么,还怪老板小陈睡觉迟。有一次对老陈说:“爸爸,给我一些钱,我和老乡要上街。”我断定他们有恋爱关系。
他们家的生意很好,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什么人物都有。就连我家楼下的离休老将军王老也喜欢去那儿。有一天傍晚,王老来时,正好小陈给我理发,小陈姑娘也在忙着。王老就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等待。等了有二十几分钟,我快要理好时,王老忽然站起身出门去了。我有些不解。小陈说:“不要紧,他常这样,新闻联播要开始了。”果然,当我上楼时,从王老家门里传出了新闻联播铿锵有力的声音。
今年不知是什么时候,我几次去御河美发厅都不见了小陈姑娘,后来问老板,小陈回答说她不干了。
于是,整个理发店都只看见小陈一人在忙碌。店门口也张贴了招工的信息,可是从不见新人来,而理发生意也愈发的冷清,远没有小陈的妈妈在门口卖彩票热闹。
这个月起,店铺里不见了小陈的身影,店里的“顶上功夫”的横幅依旧挂着,各样理发用具还整齐的摆着,只剩下小陈妈妈一人守着店铺专营彩票生意。前天我问在门外扫地的陈妈妈“不理发了吗?”“不做了。”我没有去问原因,只是心烦自己会转到哪里去理发。虽然黄埔路上理发店还有两家,可我就是习惯在小陈家理发了!
人的本质还是喜欢遵循着习惯,不管它是不是完美,一旦习惯了,那就是你的生活。
儿子习惯于马标那儿的一家理发店——华仔发型店(在南京有上百家的直营店面)。装饰很是新潮。其实我很不愿去这样的店铺。我曾经去过类似的一家店,一旦你坐下来,理发“师”就不厌其烦地推荐你做这做那。我最是讨厌这样的推销方式。假如我有要求,肯定会向你询问的。就像在苏果超市一样,你刚走近货架,马上就有人来推荐商品,这等于是在赶我走嘛!我为什么喜欢去小陈那,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见他向任何顾客推荐什么。这倒不是说他手艺不佳,每当有人向他询问时,他也能很好地参谋一番,顾客要做什么他就按要求去做。
昨天儿子去理发,顺便多花了五元钱替我拿了两张面值25元的消费券。于是,今天晚饭后我打算去感受一番。前后的过程不废话了,感觉还不错。我和理发师小林师傅一边理发一边聊天,他对我的发型有些把握不住,不停地观察修正。除了开始前认真询问我做多少钱的项目,剪多短,期间绝没有什么推荐节目。
整个过程是在我递出一张面值25元的消费券后结束的。临离开时,我提出要替小林拍一张照片,他笑呵呵地问我为什么?另一位店员说:“他要记住你,下次还要来找你哎!”
下次我肯定还会再来,不光是我还剩有一张消费券,因为我觉得过程很轻松、自在!
我不会也习惯了吧?!
2011-07-22 2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