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洋一起吃晚饭,聊到了慧,大学时的一位女同学。“前些日子听彦说,慧已从上海回到了南平老家,眼睛变坏了,还是单身,时而还要接受心理治疗…”,洋说。我觉得诧异,同时对慧的概况也觉惋惜,我不知道她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
算起来,我们大学毕业已过18年了,足以再造一个青春的时间。毕业之后我和慧就没再见过,对她少量的印象还主要是停留在大学时期。
那时的她约有一米六的样子,圆脸,细长的眼睛,一条黑长及腰的辫子,走起路来脚步较快,身后的辫子左右摆动像秋千。她时常穿着一件红色的上衣,一条黑色蹬脚的紧身裤和一双白色的平底鞋,衣着鲜有变化,从衣着上大概能看得出她的家境不好。慧性格内向,话极少,一双眼睛总是向下方看,很少直视前方;脸上写满了平静和淡定,眼睛里看不出忧戚,也看不出开心。
在校园里她常是独来独往,几乎每天都重复着教室、饭堂和宿舍之间的三点一线。她常一个人从食堂打上饭,然后再回到宿舍吃;一个人往返与宿舍和教室之间。专科的三年间,我和她说话的次数廖廖。班上有来自全国大多数省份的五十多位同学,城市的,农村的,活泼的,安静的都有,在热衷于表现和青春活跃的年纪,慧在偌大的班集体里像是一株躲在角落里的小草,不为风所动,不被大家所关注。
即使是同窗三年,我对她仍是缺乏了解,仅停留在表面的印象。久而久之,慧成了大家眼中的“另类”,不合群,为大家边缘化了。
有一次,班上一位热情活泼的女生学生会干部在班里发起了一项捐款活动。她趁慧不在教室的时候在讲台前向大家大致讲述了慧的情况,说她每天多吃馒头和咸菜,一个月伙食费才60元左右,极少买衣服。在她的倡议下大家纷纷解囊,凑了一些钱。待之后慧进教室后,才知道大家为她捐了款。她第一次主动走到讲台前,掉着眼泪,向大家表达了谢意,但她还是拒绝了大家的好意。我的大概理解是,她不想让自己觉得可怜,不想让大家用同情的眼光看她。我似乎也能感受到她那种自尊被刺痛的感觉,也第一次感觉她也是个内心坚强的人。
丰富的校园业余生活似乎和慧都没关系,她不像其他大多数的女生那样会相约去逛街、看电影、谈恋爱或是参加校园的交际舞会。大多数时间都能看到她在教室里,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书学习。因此,她的学习成绩很好,每学期都排在班里的前几名。我唯独记得一次她主动和我讨论一道数学题,还是我恰好站在她座位旁和另一位同学说话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她脸上点燃了微笑,说话声音轻柔,但仍然是没有眼神的接触。
毕业多年后,我到了深圳,从深圳的同学那里获知慧在上海,在一家私企做财务。之后,我也听说慧换过工作,但仍旧做财务。再后来有了微信,我们班的同学建了个微信群,我从微信群中加了慧的微信。那次在微信中我和她简单地寒暄了几句,平平淡淡,之后就没有再聊过,谁都没有主动。她后来的情况也只能偶尔从朋友圈动态中了解,她的动态多是只言片语,外加一些省略号,或有一些图片,如一部电影的海报,一处公园的一角。她也极少在同学群里发言,哪怕是在群里气氛偶尔热烈的时候,她还是和上学时候那般地安静,还像是只身一人待在一处角落。时间和生活阅历没有改变她什么。
大约两三年前,另一位同学彦从上海来到深圳,大家在饭桌上聊到了慧,彦说她在上海和慧见过一次面,吃了一顿饭,慧还在企业做财务,租住在一个离市中心较远的集体宿舍,三十几岁了还没有交男朋友,还像上学时那样说话少,交流中比较被动。我们在上海的同学大约有六七个,我没听说过,除了彦之外,慧还和其他同学聚过。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慧的朋友圈动态较多,差不多每隔两三天就有一条,但依旧是寥寥几个字的风格,读来无趣,翻过就过了。听洋说起慧的情况,我才注意到的确有一阵子没有看到慧的朋友圈动态了。
说实在的,她是那样一个不为人注意的人,因为听说她的近况不好,我不免也关切起来,或许仅仅因为我们曾同学一场。我无从进一步得知慧这两年经历了什么,因为什么回了老家?眼睛的问题是否严重?过得是否开心?但我大概能感觉得到,在这个年龄的困扰无非是事业,或是爱情。在当下在人生已踏入中年的河流之际,没有多少人真正活得自足和开心,只会发现各种生活的压力一齐向你袭来,想躲都躲不开,人到中年有时活得真不如一只狗。
岁月不仅是一把杀猪刀,也是一条环在脖子上的绳子,紧紧地拴着你,时而勒着你,让你有窒息感。慧想必也会和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这些生活的挣扎。做自己也好,就算是逃离也好,对生活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想要攫取,生活自然也会收紧在我们头上的紧箍咒,哪里还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我希望慧的情况能尽早好起来。
今天看到她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片,桌面上摆着一些新采摘下来的挂花,上方的文字写着“到处桂花香了”。我想像着在下面给她评论,“是的,时下有桂花飘香,也有黄叶飘落,也有秋风送爽,远处还有丰收的田野、绵延的山和一抹烧红的天,这些也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