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其他农村一样,村里的正月十五异常冷清。年轻人过了春节就早早进城务工,只留下年迈的老人和稚幼孩童。
但十五晚上放烟花是村子一直以来的习俗,多少年过去,几代人的岁月更替,这一习俗还在进行着。
没有年轻人的村子像一个垂垂老矣的耄耋老人,毫无生机,在太阳的东升和西落中变得愈发沉寂。
对于不经世事的孩子来说,过年意味着压岁钱和绚烂烟火。
天色刚暗下去,孩子们就已没了耐心跑出家门。身后是父母吃晚饭的呼唤,眼前是月光下街道模糊的轮廓。
放烟花是有时间约定的,相比急不可耐的孩子,大人们总是不急不慢,吃罢晚饭后关上家门来到大街上时,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
人们笑着彼此打招呼,聚在一起聊天,有时说起有趣的事,惹得一群人哈哈大笑起来。
孩子们提着新买的灯笼,追逐着穿梭在人群中。有带音乐的电动灯笼,通上电就闪烁着旋转起来。有点红烛的纸灯笼,这时就要小心了,稍微一个不稳就可能引燃灯笼,只得回家重换一盏。有几个淘气鬼干脆用酒盒自制灯笼,四边打了洞,里面插上红烛,欢喜地比较着谁家的好看,谁家的耐用。
时间一到,人们走向在十字街口,这是约定的放烟花地点。
不同于平时从工厂购买的烟花,这些烟花大多是出自农村手工作坊,是手艺人的手笔。形状类似于电视剧里酒坛,顶端中央有喷发的火药口。喷放烟花的时候会有专人手拿长木棍在一旁不断拨弄火药口,用来控制喷发速度。
偶尔也有质量不过关,刚刚燃放不大会就炸裂的。
火花刚刚熄灭,就有调皮胆大的孩子跑过去争抢泥罐。抢到的孩子自然满心欢喜,抢不到的则嘟着嘴有些不甘心,准备参加下一轮的争抢。
烟花五颜六色,见多识广的老人解释说这是里面掺杂的金属燃烧的颜色,但懵懂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平时坚硬冰冷的金属怎么会这般美丽的色彩。